春节来啦!
你知道吗?“春节”只是上世纪初才兴起的说法。在古代,这个节日被称为“新正、新岁、元日、元旦”等,“春节”则是另有所指。
今天,我们就为你梳理一遍“春节”来历。
周代:收获的季节是一年的开始
古时候,人们很早就有了“年”的概念。我国古代的年首先是与农作物一年一度的收获相关。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则称:“年,谷熟也。”
我国的周代把完成收获的季节作为一年的开始。《诗经·七月》中记载:“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指的就是周人禾谷登场后人们庆祝欢乐,“过年”的场景。
汉武帝确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到汉武帝的时候,才正式确定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岁首既然确定,相应的庆祝活动自然也就移到这个时间进行。
这一天,朝廷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百官也得到新年宴饮的赐赠,这时礼乐齐鸣,百戏腾跃,一片欢乐景象。在汉代朝廷的影响下,正月旦也成为民间的节日。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即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春节七天假,唐朝就有了
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从唐代开始,春节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
宋朝以后: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民间各种节庆活动也越来越热闹。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从早上就开始互相庆贺。家户店面都张灯结彩,平时的娱乐场所更是车水马龙,平时难得出门的贵族妇女也盛妆出游,到赌场观赌。贫民小户在年节也换上新洁的衣服,把酒相酬。年节是人们聚会的良机,家庭宴会气氛热烈,“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法令形式确认春节地位
民国建立后,以 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建元的开始。当年的正月初一,民间继续过传统新年,只是新年不能称为元旦了,不免有点儿名不正言不顺。
1913年7月,民国内务总长呈上一份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自此,农历岁首就由以往的“元日”“元旦”改称“春节”。
所以,“春节”的叫法不过才有百年的历史。而过去在古代传统中,“春节”只是对立春日的称呼。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规定春节放假3天,正式以法令的形式确认了春节的地位。
综合北京日报等资料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