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
丘麦
不朽传奇不朽功,秋收起义见英雄。
胸怀武略含山岳,气贯长虹照朔风。
闹市烽烟遮月黑,乡村战火映旗红。
一声霹雳禾田出,十万工农斩敌中。
(书法指导老师:王旭彬)
大事件背后
在湖南省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但见一尊高大的雕像巍然耸立:毛泽东目光坚毅、手指远方,卢德铭手握望远镜、顺着毛泽东的指引向前看,两人仿佛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他们身后,一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巨型镰斧旗红得像火,无声诉说着当年的壮怀激烈。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
1927年在中共党史上是生死攸关、命悬一线的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件。4月18日,蒋介石组建南京国民政府,并立即签发“第一号通缉令”,用暴力手段实行“清党”,将陈独秀、谭平山、恽代英、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列为通缉对象。1927年4月11日夜,在蒋介石授意下,青帮头目杜月笙诱捕了时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的汪寿华,并将他残忍杀害。从4月12日至15日短短三天时间里,上海工人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00多人。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首领汪精卫也公开背叛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4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的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萧楚女、熊雄、陈延年、赵世炎、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年等党的领导人英勇牺牲。
同年,临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著名论断。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去湖南领导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油画 何孔德绘
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领导下,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和第一、四团在湖南省修水县吹响了革命的号角,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在古城修水高高飘扬。第二团、第三团在安源、铜鼓亦打响了暴动的枪声。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湘东赣西的辽阔土地,湘赣边界掀起了威震敌胆的狂飚。工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第一团从江西修水出发,向长寿街进攻,1927年9月10日占领了平江县龙门厂。当第一团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不料这时混入起义部队的邱国轩部突然叛变,致使该团腹背受敌,被迫向浏阳转移。第二团在安源起义后,进攻萍乡未克,西进攻占了老关、醴陵,又北进占领浏阳。第三团于1927年9月11日在铜鼓起义,胜利占领了白沙镇。9月14日,敌人兵分两路包围第三团,该团被迫向上坪撤退。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让第一、三团与第二团余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主持前委会议,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1927年9月20日,起义部队1500余人离开文家市向南进发。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秋收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秋收起义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开辟了第一个在农村的根据地,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革命史开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为此,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秋收暴动》。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