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麦
会须擎帜站高台,振臂齐呼德赛来。
仲甫精诚何奋激,守常思想若惊雷。
劈开世界刀和斧,唤起工农火与锤。
下笔千言君且看,万民觉醒竞传媒。

书法:罗中希(学生) 指导老师:王旭彬
1912年1月,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着手,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广大民众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成为引发社会大变动的先导。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6期为一卷,他撰写的《敬告青年》,是该刊纲领性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李大钊发表《青春》,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以《新青年》的出版为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即迁到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陈独秀(字仲甫)、李大钊(字守常)等高举“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的大旗,宣传倡导民主、科学和新文学,向政治、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封建意识形态发起全面进攻,在中国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力图通过思想启蒙促进政治的根本改革。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青年》成为我国最早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期刊。从1919年7月至1921年7月,《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多达130余篇,并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号角,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对普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素材,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青年》还提倡白话文,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的运动。 许多优秀共产党员都受过《新青年》的影响。毛泽东同志也曾经给《新青年》撰稿《体育之研究》(刊登在第三卷第二号上,笔名:二十八画生),后来他回忆说:“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了9卷54号。它在五四时期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对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多方面、多层次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尤其是在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到了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 主创介绍:
丘麦(《百年党史诗百篇》主编)
诗人,文化学者。广东省江门鹤山市人,中华诗词学会、广东中华诗词学会、江门市作协、江门诗社会员。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在行政部门从事笔杆子十六年,基层镇任镇长、书记摸爬滚打七八年,现供职于宣传文化部门。业余时间专攻旧体诗词,尤擅七律,近年在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半月谈网、中国诗歌网、中国文明网、中华诗词、当代诗词、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南方)、凤凰新闻、腾讯新闻、广州日报、文明天津、江门日报、江门发布、江门政府网、鹤山乡讯、鹤山政府网等发表旧体诗词1000多篇。2020年抗疫期间,连续写了52篇旧体诗词,在省内外反响甚大,被评为抗疫文艺先进工作者。2020年开设的“文明路上诗百篇”被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品牌栏目,已创作、发表七律诗112首。诗作在国内中华诗词大赛屡获殊荣。
何志强(《百年党史诗百篇》统筹策划、编辑)
江门市作协副秘书长、鹤山文联副秘书长、鹤山作协副主席、鹤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张启雄(《百年党史诗百篇》策划、审核)
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江门作协主席,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