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鹤山市人民政府

国徽

鹤山市人民政府

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鹤山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示范引领全域乡村各美其美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自去年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以来,鹤山持续以“头号工程”的力度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县、镇、村三级联动,凝聚社会各方资源力量,对56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实施分类指导、梯度发展,推动乡村生态、富民产业、生产生活互促共进,带动全域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近日,记者走访鹤山市多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看到,各村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基础优势,努力建典型、作示范,鹤山涌现出一批村居美、文旅旺、产业兴的典型村。

  分类指导因村施策

  56条典型村培育工作全面开展

  去年以来,鹤山坚持以培育“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为切口,通过抓发展项目布局、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乡村风貌品质提升和绿美景观提质,全面推进典型村建设,努力形成可在江门乃至全省推广的经验。

  昆仑山下,阡陌连片;大路两旁,一边是田野风光,一边是村居井然。走进鹤山市鹤城镇城西村,道路宽阔平整,两旁种着樱花树,当地还利用稻田、油菜花田打造景观,并配备观光小火车。

  “前两个月,村内的油菜花、樱花盛开,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城西的秀美风景。这两年的花季,都有超2万人次的游客前来赏花,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柏良表示,城西村紧邻气势巍峨的昆仑山,村庄依山而建,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气息造就了优越的文旅资源,因此,该村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努力打造“锦绣城西”文旅品牌。

  据了解,为充分摸清各典型村的现状和“家底”,鹤山市农业农村局对56条典型村开展系统全面的实地评测,逐一开出 “诊断书”,对各村的发展现状、问题短板和创建方向等逐一列出意见建议,初步建立典型村的“画像”。同时,鹤山组织了7个专项督导组分片挂钩,加强对56条典型村培育工作的日常监督和指导,结对帮扶各典型村补短板、扬优势,打造各自的“典型”和“名牌”。

  据统计,鹤山在各典型村共实施各类建设项目53个,开展农村“五边”“四旁”绿化美化植树活动317场次,种植各种花、果、树10万余棵;打造“桑梓林”80片、景观生态林47个、公共休闲绿地114处、庭院绿化示范点95个、绿化景观路127条;所有村(居)干净整洁,90%村(居)达到美丽宜居标准。

  今年4月底,鹤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举办第一届“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鹤鹤有鸣”擂台比武活动,10个典型村的代表上台比想法、比干劲、比实效,展示落实“百千万工程”的举措成效和目标思路,充分展现出奋战“百千万工程”的激情干劲和“拔头筹、争上游”的良好精神面貌。

  特色产业培优提质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全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鹤山市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县镇村流动,为县镇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3年,鹤山市成功争取各级涉农资金1.57亿元,实施“三农”项目175个。2021-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60.75亿元增长至75.91亿元,增幅为24.95%;村集体经济收入从4.13亿元增长至4.78亿元,增幅15.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4万元增长至2.64万元,增幅12.8%。

  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近年来,鹤山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优先抓产业,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力推进畜禽、水产、茶叶等特色产业培优提质,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据统计,2023年,鹤山全市畜牧业产值18.12亿元、肉类总产量5.1万吨,渔业产值25.66亿元、水产品总产量7.3万吨,均保持稳定增长;茶产业产值3.7亿元,“鹤山红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品牌价值由2015年的5亿元增长到9.57亿元。累计培育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粤字号”农产品1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菜篮子”基地5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3个、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35个。

  共和镇大凹村是江门市“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凭借优渥的土地资源,大凹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瓜菜,如今,“三瓜两豆”已成为大凹村的特色农产品,也成为该村振兴农业产业的关键。

  大凹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英全介绍,“三瓜两豆”是指苦瓜、丝瓜、节瓜和豆角、肉豆。此外,当地还出产粉葛、青瓜、老黄瓜等。

  “这里种的丝瓜,瓜体长、味道甜,质量很好!遇上好年景,每亩瓜田平均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种了30多年瓜的大凹村村民杨挠照骄傲地说。

  “接下来,我们将积极开拓市场,与省供销系统洽谈统购统销合作。同时,着手为村里出产的丝瓜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品牌价值,帮助村民增收。”杨英全表示。

  整合土地盘活资源

  形成5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鹤山大力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集体建设用地等农村集体资源,通过“两预两委托”模式整合村组两级土地,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相应产业。同时,以镇村联合、村村联合、村组联合等模式组建强村公司,推动村企合作。

  据统计,2023年,鹤山全市112个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10万元,其中101个村超20万元;99个行政村的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超100万元,其中6个行政村超1000万元。

  走进鹤山市雅瑶镇建良村,村道标线清晰,村道两旁停车秩序井然,不少自然村内还建有休闲公园、篮球场、文化楼等设施。

  建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业强告诉记者,该村通过土地发包、出租,每年的村组集体经济收入约有300万元。目前,该村正积极配合推进雅瑶新兴产业园(建良片区)建设。据悉,该产业园重点引入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将打造高质量工业园区。在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下,建良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有望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近年来,鹤山持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总结形成了双桥村的“资源型”、蟠光村的“产业型”、大埠村的“土地型”、陈山村的“文旅型”和桃源镇的“飞地型”等5种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并在鹤山全市范围推广。

  鹤山还重点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监督,并探索提留一定比例的村集体收益用于发展村集体事业,大力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网上交易”。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鹤山市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网上交易系统累计组织交易1772宗,交易额1.11亿元,资产资源交易平均溢价超7%。

  今年年初,鹤山出台了《农村党组织书记分级分档管理工作方案》,将农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表现与薪酬待遇进行挂钩,大大激发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促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观能动性。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谌磊

通讯员 朱强 唐景华 麦娥英

责任编辑:胡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