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鹤山市人民政府

国徽

鹤山市人民政府

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八一建军节专题——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鹤山老兵记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抗美援朝,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的全国性活动。1950年12月,中国抗美援朝总会鹤山县分会成立,全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为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据了解,有据可查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鹤山籍烈士共26名,鹤山市现有16名抗美援朝老兵健在,本报将为大家介绍鹤山市的5名抗美援朝老兵的事迹与心愿。

  抗美援朝老兵王宜钊

  还想到北京看看毛主席

已处理1596419758198王宜钊.jpg

  白天隐蔽在简陋的防空洞里,夜晚急行军与敌人作战,这些抗美援朝影视作品中常有的桥段,在这位96岁老人的心中却是永不磨灭的记忆。老人名叫王宜钊,于1948年11月在江苏徐州窑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1月,王宜钊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抗美援朝行列,入朝后曾参与三次作战。

  “志愿军人多力量大、勇敢、不怕流血牺牲。”王宜钊念念不忘这句话,他挥舞着壮实的手臂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战役就是第二次战役,当时他所属的警卫连并非战斗部队,在这场战役中也被派上了战场。王宜钊回忆,敌人的部队都是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后才会走上阵地,飞机炮弹来了,他就和同志们跳进坑道中隐藏,等敌人步兵上来了,又突然从坑道中跳出来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回忆起朝鲜战场上的行军岁月,王宜钊不禁热泪盈眶。他告诉记者,在转入警卫连之前自己曾担任炮兵连的工作,那时部队装备比较落后,在一次战斗中,王宜钊所属的炮兵连遭到敌人猛烈攻击,最后只有他和另外两名战友活了下来。部队的条件、环境十分艰苦,为避免敌人飞机发现,冬天夜里气温低至零下几十摄氏度的环境下部队也不允许生火取暖烧饭。王宜钊表示,即使幸免于战场,却能见到有同志在坑洞中被冻死。粮食运输困难,部队只能就地取材寻找食物,冬天河水结冰,只能融雪取水来喝;有时连续三天三夜的急行军,脚趾甚至被冻至坏死,他也因此落下疾患。

  从朝鲜战场回来,王宜钊便教育孩子一定要多读书、多学技术,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采访中,王宜钊久久不舍得放下手中捧着的2019年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王宜钊的儿子王国其告诉记者,父亲对这个纪念章爱不释手,想要帮他放进保险柜他都不舍得。

  谈及王宜钊的心愿,王宜钊坦言:“感谢祖国还记得我们这些老兵,到了这个岁数已不要求什么,只希望还能去北京看看毛主席。”

  抗美援朝老兵刘日友

  年少的身板藏着保家卫国的心

已处理1596419766742刘日友.jpg

  这位老人在部队中既是运输兵,也是“书记员”,他15岁参军,从揭西出发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这位老人就是刘日友。

  刘日友于1951年3月入伍,当时的他只有15岁。刘日友告诉记者,自己老家揭西在解放战争时期有很多游击队,他在读书时便经常与游击队东奔西跑、出生入死,更担任了游击队的信使工作。熟悉信使工作的刘日友,响应国家的号召,瞒着家人穿上军装,跟随着部队在辽宁丹东接受了两个月的新兵训练后,在丹东人民的欢送声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中过江入朝,正式参与到抗美援朝战斗中。

  刘日友告诉记者,入朝后便是夜行军,由朝鲜当地人民带路走到三八线附近,随后补充到各个部队中。一起来到朝鲜战场,年龄较大的同乡被送往前线,自己和另一个年龄相仿的战友被留在了后方。他当时还没上过初中,却已经是队伍里文化较高的人了,部队里常常有人来找他帮忙写信回家,因此刘日友还成为后方部队的“书记员”。

  刘日友后来参与到运输班的工作,运送粮食、弹药等物资到平壤。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刘日友与同志们在平壤坐火车回国。刘日友回忆,火车回到辽宁时绕了一圈,让回归祖国的志愿军战士们看看这两年国家的建设发展与变化。

  今年85岁的刘日友,家庭美满,孙子孙女都考上了公务员并在江门任职。谈及愿望,刘日友表示,希望自己再长寿些,那样就可以看着祖国不断繁荣昌盛了。

  抗美援朝老兵张乃协

  一丝不苟地工作为后方医院添保障

已处理1596419774822张乃协.jpg

  前线阵地战事激烈,后方医院同样紧张。为救助伤员,医院的卫生与整洁作为环境基础十分重要。他作为战地护士,一直以严谨细心的态度对待卫生清洁工作。他叫张乃协,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

  经历过抗日战争残酷的张乃协,保家卫国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扎下了根。1945年11月,在江苏盐城解放后,张乃协入伍,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响应党的号召,在抗美援朝时期曾参与作战三次,1951年立三等功一次。1954年,张乃协复员回到家乡小范村务农并照顾父亲直至其去世。

  据了解,张乃协在部队中担任后勤卫生消毒工作,在入冬后为避免同志们因手部冻伤影响工作,他及时为同志们送上温水清洗;每天按时将同志们用过的衣服清洗干净并消毒,再有序地挂到每个同志的衣架上。后方医院消毒,室内外卫生条件差,张乃协不辞劳苦,把医护室内外打扫干净。张乃协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得到战友、上级的一致好评。“为了祖国和人民,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要紧。”张乃协自豪地说。

  今年97岁的张乃协,亲友大多数已不在人世,无儿无女的他,默默将一生奉献给家乡的乡村建设。张乃协表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祖宗留下来的祖屋修缮一番,百年以后也好有个安息之处。长期的操劳使年老的张乃协只能弓着腰走路,但他始终面带笑容,稳健的步伐中,我们仿佛看到他当年军人的气质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消散。

  抗美援朝老兵罗仕华

  阵地上没人了也得上

已处理1596419787852罗仕华.jpg

  抗美援朝时期,他们翻山越岭,只为将物资送到前线阵地上的同志们手里。秉承“就算阵地上没人了也得上”的信念,他和同志们翻山越岭,赶赴前线。他就是鹤山市宅梧镇工商所退休干部罗仕华。

  1951年1月,罗仕华响应国家号召入伍;1953年,他在朝鲜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朝鲜战场上曾立三等功两次。

  一挺机枪,两条弹链,这是罗仕华在朝鲜战场上搬运的最基本物资。罗仕华告诉记者,白天敌人的飞机侦查频繁,运输队必须夜晚行动。除了运送物资,罗仕华还要肩负起夜间路线侦查、护卫车队工作。“运输线就是我们的阵地,要不惜一切代价把物资送到前线的同志们手中,就算阵地上活着的人不多了,我们也要把物资补充上去,能多消灭一个敌人是一个。”问及与战友们深刻的回忆,罗仕华不由自主地挥起了手臂,仿佛回到了过去的那段行军岁月中。

  罗仕华时刻牢记作为党员的担当,退伍不褪志。他告诉记者,运送物资到前线的过程中自己曾经发起高烧,被迫退回后方养病。在后方休养之时,罗仕华没有让自己闲下来,顶着高烧主动申请担当起后方的后勤保障工作,还主动帮后勤人员扛木柴。退伍后的罗仕华回到家乡宅梧镇工商所工作直至退休。作为一名退休的老党员,他热心公益事业,每年村委会“七一”党员大会,他都会准时参加。

  抗美援朝老兵张汝林

  生死置之度外愿为祖国再贡献力量

已处理1596419779485张汝林.jpg

  背负重达三四十公斤的物资,一双腿翻山越岭去到每一个战壕中运送物资,背上的伤痕,是他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的烙印。他是张汝林,一名因战致残的抗美援朝老兵。

  1950年,张汝林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为响应国家的号召,他赴朝鲜加入抗美援朝行列中。

  入朝后,部队几经辗转,转移期间时常遭遇敌人的猛烈袭击,子弹如同暴雨般倾泻。回忆朝鲜战场,张汝林告诉记者,他在运输班中担任班长一职,1951年3月至7月都在战场上,运输路途过于劳累,困乏的同志们甚至没有精力吃上一口米饭,都以粥水代替。夏天热的时候,就把衣服的两个袖子剪掉,冬天则寄宿在朝鲜村民家中,屋子很小却要挤上6个人。

  张汝林表示,他是家中的独子,来到战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保家卫国,自己选择的路必须走到底。自己的使命是把物资完整地送到前线,即使背上的物资使自己满身伤痕,也必须把物资送上去。在金城战役中,张汝林荣立三等功。

  “1953年7月27日,晚上9时停火。”张汝林将这段话字正腔圆地说出。张汝林坦言,这是自己印象最深刻、最快乐的时刻,这不仅代表着战争的结束,还代表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战场上长期的负重劳损,也让张汝林落下了腰椎结核的病根。复员回到家乡的张汝林虽然还能走路,但无法参加工作。然而张汝林并没有因伤病而闲下来,他主动请求参加工作。“我虽然腿脚不利索,但是给你们看门总是可以的。”张汝林回忆起当时请求工作时的场景。如今,张汝林的三个孙子考上了公务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接过了祖父“为人民而战,为人民服务”的红色旗帜。

  张汝林袒露了自己的心愿,希望成为公务员的三个孙子能够继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希望自己可以重返朝鲜当时的战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