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鹤山市统计局关于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2004年以来,特别是市委班子调整之后,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狠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国民经济承接上一年的势头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近年来的较高水平,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按时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综      合

    2004年,鹤山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三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市生产总值(按现行价计算,下同)94.3亿元,比上年增长(按不变价计算,下同)11.1%,其中第一产业8.3亿元,第二产业51.65亿元,第三产业34.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11.5%、12.4%,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8.8:54.8:36.4。人均生产总值26387元,比上年增长10.6%。社会总产出实现33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仍居主导地位。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镇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过大;经济运行的质量不高。         

    二、  农      业

    农业和农村工作稳步推进。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年农业增加值8.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农业总产值15.1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农村经济总收入1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6%。粮经比例不断调整。全年粮食总产量9.36万吨,比上年增长1.96 %;全年水稻亩产363公斤,比上年减少2公斤。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单位:吨)


指标名称 

 2004年

比2003年+-%

1、粮 食

 93622    

  2.01

 #:水 稻 

84307

  1.92

旱 粮

2846

7.07

2、花  生

  5753

-3.96

3、水 果 

7807

-27.26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迹地更新面积达85125亩,零星植树1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70500亩,全年出材林产量35500立方米。

    畜牧业产值有所增长。全年畜牧业总产值4.98亿元, 比上年增长4.77%。主要畜牧产品产量和牲畜量值如下:

 


品 种

单位

2004年

比上年增长+-%

1、肉  类

35790

-6.77

 其中:猪肉

27760

-2.20

牛肉

657

74.73

禽肉

6858

-28.19

2、禽蛋

2964

7.1

3、大牲畜存栏量

12626

-2.78

山羊存栏量

1913

9.82

4、家禽饲养量

万只

1078.58

0.71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渔业产值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全市水产品产量29620吨,比上年增长0.07%。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37099千瓦时,增长5.06%。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2384吨,上升0.89%;农村用电量4321万千瓦时,增长16.47%。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加强,有效灌溉面积15.06万亩,机电排灌面积4.64万亩。当年实际机耕面积5.36万亩,下降1.83%。

    三、工      业

    工业生产发展加快,对经济主导作用有所增强。全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16亿元,同比增长14.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8.96亿元,增长14.52%。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3.7,比上年提高7.65个百分点。全社会工业增加值46.15亿元,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2.89亿元,增长11.34%,工业销售产值144.03亿元,增长15.03%,工业品产销率为96.69%,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2家。按注册登记类型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70.51亿元,同比增长9.29%,民营企业产值54.83亿元,增长26.4%。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六大支柱行业中,纺织业完成产值31.78亿元,增长3.47%;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15.69亿元,增长29.21%;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业完成产值25.9亿元,增长24.4%;印刷业完成产值14.28亿元,增长19.12%;皮具及其制品完成产值16.9亿元,增长2.2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3.17亿元,增长5.05%。镇级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7.7亿元,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2.3%;我市工业的快速增长还体现在用电上,全社会用电量为12.25亿千瓦时,增长18.09%,其中工业用电9.89亿千瓦时,增长18.56%。

    工业生产加快,有力推动整体经济的好转。全社会工业完成增加值46.92亿元,增长11.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15%,拉动GDP增长5.7个百分点。

    四、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和 建 筑 业         

    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措施,“有保有压”,及时清理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有关项目,努力优化投资结构,促使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79亿元,同比增长31.1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6.93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5亿元,增长31.68%,其他投资(三资私营投资)8.83亿元,技术改造5.44亿元,房地产投资6.37亿元,增长5.13倍,农村私人建房2.3亿元,持平。投资额较大的有:碧桂园房地产有限公司、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双和公路分别完成投资5.13亿元、2.45亿元和1.85亿元。大型投资项目成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
十大重点工程项目大多数进展顺利,其中鹤山大堤除险加固第五期、四堡水库除险加固、古崖线等公路改造工程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一些工程正在规划建设中。
    
    五、 交 通 运 输、邮 电

    公路建设持续发展。改建、扩建公路73.64公里,现有公路通车里程856.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95.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77.2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8.8公里。投入2.83亿元按计划完成明靖线、洋吉线、古劳丽茶线、竹禾线、杨宅线、古崖线龙古公路、三连路等公路的建设;双和公路可望今年底通车。

 邮电通讯业务蓬勃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391万元,增长20.45%,邮政业务收入2524.48万元,增长17.41%。新增电话3.72万户,全市电话用户38.52万户,增长10.78%,其中移动电话用户23.67万户。

    六、  商  业  和  物  价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为69.37亿元,比上年上升12.2%;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7亿元,增长13.1%。

    餐饮业零售额保持增长,实现营业额8.02亿元,增长12.3%。 限额以上贸易业商品销售额平稳增长,汽车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的零售额持续增长。
全年市场物价指数。全市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3.6%,上升3.6%;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6%,上升3.6%。

    七、  对  外  经  济

    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外贸出口总值5.41亿美元,增长22.44%。从贸易方式上看,我市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共有3.87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总值的71.5%,增长20.95%;一般贸易出口有1.5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总值的28.5%,增长26.36%。私营企业出口有较大的突破,共有民营出口企业84家,出口总值1.3亿美元,增幅达25.7%。
实际利用外资完成计划任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168万美元,完成江门市下达的全年任务。全市新签合同(含续签)470宗,下降0.84%,合同利用外资1.93亿美元,增长148.45%。截至年末已登记注册的“三资”企业有354家。

    出入境及旅游。全年经我市口岸出入境的游客达11.7万人次,其中出境5.7万人次,入境6万人次。我市旅游部门组织出境旅游达2.34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5.01亿元,比上年增长7.9%。

    八、 金 融 财 政 和 保 险 业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8.84亿元,比年初增长12.6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46亿元,比年初增长 12.31%。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2.7亿元,剔除商业银行上划分行管理的贷款18.06亿元,则比年初实际增长3.46%。

单位:亿元


指标名称

 2004年

比年初增长%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98.84

12.67

其中:企业存款

16.61

14.17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32.70

-33.35

其中:短期

19.93

-44.83

中长期

11.59

10.57

  
    财政收入也实现了同步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增长14.8%(省可比口径),其中镇级财政收入1.44亿元,增长19.8%(不含农业税),占全市财政收入5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81亿元,增长27.1%。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年各险种保费收入达15563万元,比上年上升45.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为3639万元,增长37.1%;人寿保险收入大幅增长,全年收入11924万元,比上年上升47.87%。财保险赔付率为42.3%,下降7.1个百分点,人保险赔付率3.6% ,下降1个百分点。
   
    九、 科  学  技  术

   “科教强市”战略进一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全市各有3家和2家企业分别被认定为省、江门市高新技术企业,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民营科技企业,有1个项目被列为省火炬计划项目,2个项目被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1个产品被列入省重点新产品;专利申请量190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4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5%。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成功研发出腐竹生产新的安全添加剂并获卫生部批准使用,填补了该行业添加剂的空白。
科技队伍进一步扩大。全市年末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179人。 其中高级职称166人,增加4人,中级职称2147人。

    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气象

    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成绩显著。市广播电视大学在校学生992人,中本科生136人,职业中学1间,在校学生3105人,普通中学18间,在校学生24558人;小学81间,在校学生3357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99.15%,初中升学率87.24%;普通高中毕业人数1562人,升大学人数1519人,其中:本科824人,专科695人,升学率达97.25%。成人教育保持稳定发展,成人技术培训学员3919人。完成中小学改薄和布局调整工作,撤并中小学12所,新建小学2所,创建各类等级学校7所,市纪元中学被评为省一级学校。

    文化工作稳步向前。按照建设文化先进市的要求,加强文化广播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云乡、雅瑶两个新广播电视播控楼;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网络建设、改造和维护力度,为宅梧白水带、泗云等40个自然村铺设光纤和电缆。全市共有艺术团体3个,影剧院3个,放影单位8个,观众达10万人次。全市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藏书12.8万册,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档案藏案量2.53万卷,资料1.18卷册。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个,医院15间,病床713张,卫生机构人员数1488人,卫生技术人员有1357人,其中:医生有425人,执业医师403人,执业助理医师77人,注册护士394人。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口14.7万人,覆盖率60.3%,我市被推荐为省农村合作医疗示范县(市)。抓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有30条自然村完成自来水工程改造,受益人口7682人,新建55座三级化粪池厕所,新建和改建卫生户厕1589间。

    体育工作扎实开展。成功举办首届龙舟节比赛暨招商引资洽谈会、市机关运动会,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我市被命名为“广东省举重之乡”。在江门市五届运动会上我市在四市三区获金牌数和团体总分第二名。全年举办各类运动会共10次, 参赛运动员共计3万人次。

    气象情况。全年总降雨量1161.2 mm,比去年同期少220.8mm,最大日降雨量100.8mm,年平均气温22.8℃,最高气温38.8℃(7月1日),最低气温4.1℃(12月31日)。

    十一、环 保 和 市 政

    环境保护投资情况。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为1.79%,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1.05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额6112.83万元。

    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全市现有公园6个,公园面积77.66公顷,游人量35万人。全市园林绿地面积506公顷。全市自来水厂综合供水能力17万吨/日,年末供水管道长度401公里。年末路灯8258盏,新增路灯1118盏。城区交通、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

    公共交通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数79辆,全年实有公共汽车客运量268.72万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105辆。

    十二、 人 口 和 人 民 生 活

    全市人口总户数109877户。全市年末总人口357986人,其中沙坪街道120578人;全年出生人口3202人,人口出生率为8.9‰;死亡人口2109人,死亡率5.89‰;全市净增加1048人,自然增长率2.9‰;全市平均人口数357462人,平均每户3.26人。

    城镇居民生活稳定。据城调队住户调查显示: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71元,增长1.1%,消费性支出7275元,增长3.2%。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457元,增长8.5%。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69元,增长3.2%。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7.4万平方米,增长23.95%,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额为14694万元,增长75.18%,农村私人竣工面积312875平方米。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失业就业人数3206人;养老、失业保险制度运行水平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改革深化。全市年末有39622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有56477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年末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共12108人,有45921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数578张,收养人员320人,敬老院11间,社会福利院1间,社区服务设施25个,散居供养157人,集体供养资金125.7万元。我市年内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260元/月,农村农民最低生活保障130元/月,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507户6157人,落实保障资金361.5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数802人,已落实最低生活保障。

    注:1、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出及其各产值数据绝对值均为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指标按可比价计算。
    3、本公报指标数据如有出入,应以统计年鉴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