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鹤山市统计局关于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4年4月22日)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江门市十次党代会和我市九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振奋精神,奋力拼搏,应对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努力克服“非典”的负面影响,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GDP增幅更创自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高出预期目标,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了基础。

一、综      合

    2003年,鹤山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创近7年新高,三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全市生产总值(按现行价计算,下同)83.09亿元,比上年增长(按不变价计算,下同)11.2%,其中第一产业7.98亿元,第二产业45.03亿元, 第三产业30.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 、12.2 %、11.8% ,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9.6:54.2:36.2。人均生产总值18850元,比上年增长3.6%。社会总产出实现28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仍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镇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过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人民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企业少、规模企业竞争力不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                     

二、农      业

    我市加大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全年农业增加值7.98亿元,比上年增长3.7%,农业总产值14.2亿元,比上年增长4.3%;农村经济总收入12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2%。粮经比例不断调整。全年粮食总产量9.18万吨,比上年下降10.87 %;全年水稻亩产365公斤,比上年增加2公斤。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迹地更新面积达48855亩,零星植树10万株,义务植树41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0330亩,全年出材林产量35000立方米。畜牧业产值大幅增长。全年牧业总产值4.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    

    渔业生产发展迅速。全年渔业产值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23%;全市水产品产量29600吨,比上年增长22.6%。    

    农业生产条件保持良好。全市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30491千瓦时,增长2.98%。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2275吨,上升6.46%;农村用电量3710万千瓦时,下降10.75%。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加强,有效灌溉面积15.31万亩,机电排灌面积3.7万亩。当年实际机耕面积5.46万亩,增长3.6%。                     

三、工      业

     工业生产发展加快,对经济主导作用有所增强。全年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90.05亿元,同比增长15.2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0.31亿元,增长15.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77亿元,增长13.0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9.1,比上年提高0.17。全社会工业增加值40.81亿元,增长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8.77亿元,增长13.05%,工业销售产值124.52亿元,增长14.9%,工业品产销率为95.56%,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8家,比上年增加50家。按注册登记类型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14.92%,私营企业产值37.71亿元,增长32.69%。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五大支柱行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电机、灯饰)增速居榜首,增长44.53%,完成产值20.78亿元;金属制品业增长23.78%,完成产值10.27亿元;印刷业增长24.95%,完成产值12.04亿元;制鞋业增长9.98%,完成产值19.95亿元;纺织业增长0.3%,完成产值28.65亿元。以上五大行业共完成产值91.69亿元,增长14.2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0.36%。支柱产业对全市工业乃至整体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镇级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2.08亿元,增长29.28%。我市工业的快速增长还体现在用电上,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10亿千瓦时,达10.37亿千瓦时,增长17.02%,其中工业用电8.34亿千瓦时,增长20.35%。    

    工业生产加快,有力推动整体经济的好转。全社会工业完成增加值40.81亿元,增长12.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06%,拉动GDP增长6.1个百分点。      

四、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和  建  筑  业         

    招商引资措施的落实,促使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43亿元,同比增长14.2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6亿元,增长17.85%,其他投资(三资私营投资)13.84亿元,增长13.64%,房地产投资1.03亿元,增长27.54%,农村私人建房2.3亿元,增长28.48%。其他投资(三资私营投资)13.8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6.76%。    

    我市列入江门市重点工程的3个项目进展良好: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去年完成增加投资1.5亿港元;双和公路彩虹隧道工程正式开工,去年隧道工程平行导坑累计完成1660多米,主洞累计完成近1180米,累计完成隧道工程量的18.5%;鹤山大堤达标加固工程(第五期)的拆迁工程基本完成,累计完成投资1100万元。此外,我市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新城区中心、碧桂园房地产等项目已进入规划建设程序,城区市民休闲广场的建设加快。      

五、交  通  运  输、邮  电

    公路建设持续发展。改建、扩建公路35.7公里,现有公路通车里程855.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95.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77.2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8.8公里。养护好国道公路49.3公里,省道公路94.7公里。    

    全市运输生产有升有降。全年完成货运量942万吨,增长22.82%,货运周转量64781万吨公里,下降1.8%,客运量568.5万人,下降8.7%,客运周转量51575万人公里,下降20.35%。

    邮电通讯业务蓬勃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985万元,邮政业务收入2150万元。新增电话80214户,全市电话用户34.52万户,增长38.64%。

 六、商   业   和   物   价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为61.82亿元,比上年上升16.53%;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4亿元,增长13.07%,增幅比2002年提高0.47个百分点。集市贸易成交额为3.9亿元,增长0.13%。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较快,增长35.2%。餐饮业保持增长,实现零售额7.14亿元,增长10.22%。汽车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的零售额持续增长。    

    全市消费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0.8%,上升0.8%;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6%,下降0.4%。

七、对   外   经   济

    外贸出口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全年外贸出口总值4.42亿美元,增长12.3%。从贸易方式上看,我市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共有3.2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总值的72.4%,增长10%;一般贸易出口有1.22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总值的27.6%,增长18.9%。从出口企业性质上看,三资企业出口旺盛且稳步增长,共有3.37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总值的76.2%,增长11.8%,其中雅图仕、银雨、胜发、建豪等外资出口企业龙头作用突出;外贸企业出口1.05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总值的23.8%,增长14.1%。我市还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鼓励出口的政策,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申领进出口经营权,新增16家进出口企业,增强了出口发展后劲。    

    实际利用外资发展势头较快。全市新签合同(含续签)474宗,下降10.9%,合同利用外资0.78亿美元,下降15.06%,实际利用外资0.87亿美元,增长13.74%。截至年末已登记注册的“三资”企业有326家。    

    出入境及旅游平稳发展。全年经我市口岸出入境的游客达9.5万人次,其中出境4.5万人次,入境5万人次。我市旅游部门组织出境旅游达2.09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4.64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全市旅游企业经营总收入1.31亿元,与去年持平。

八、金   融   和   保   险   业                     

    金融秩序平稳,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年末我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7.7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32亿元,比年初增长13.33%,其中企业存款14.51亿元,比年初增长14.2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8.83亿元,比年初增长11.2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6.15亿元,比年初增长4.32%,中长期贷款余额10.46亿元,比年初增长55.6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08亿元,比年初增长11.25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6.76%。其中增值税增长22.71%,营业税增长11.2%,企业所得税增长13.92%,个人所得税增长10.91%。市直财政收入11063万元,增长10.54%,镇级财政收入为1.65亿元,增长21.3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8亿元,增长0.54%。全市共有8个镇实现财政收入超千万,9个镇实现了财政自给。    

    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年各险种保费收入达10718万元,比上年上升22.97%,其中财产保险收入为2654万元,增长3.35%;人寿保险收入增加,全年收入8064万元,比上年上升31.16%。财保险赔付率为49.4%,下降18个百分点,人保险赔付率3.7% ,下降1个百分点。    

    证券市场不断规范与发展。到2003年末股民开户在册数54110户,比去年净增1259户;全年证券交易额28.18亿元,比上年增长2.88%。

九、科   学   技   术

    “科教强市”战略得到有效实施,科学技术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全市申请专利共有132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至2003年底,全市有一家企业被确认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有1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民营科技企业,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1家,新增省级民营企业3家。被确认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27个,建立了省级和江门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各一个。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9.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15.46%,比上年提高5.76个百分点。我市科技部门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提升我市的科研能力与技术水平,为工农业生产上水平,增效益服务。    

    科技队伍进一步扩大,科技人才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市年末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820人。其中高级职称162人,增加18人,中级职称2107人。                

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气象

    各级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成绩显著。市广播电视大学在校学生883人,其中本科生36人,职业中学5间,在校学生3226人,普通中学20间,在校学生23633人;小学93间,在校学生3407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98.64%,初中升学率84.47%;普通高中毕业人数1364人,升大学人数1164,其中:本科612人,专科552人,升学率达85.34%。成人教育保持稳定发展,成人技术培训学员4065人。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共有艺术团体5个,影剧院5个,放影单位6个,观众达2.3万人次。全市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图书馆藏书12万册。 广播人口覆盖率(无线) 100%。鹤山报社2003年报纸印量为160万份。    

    卫生事业深入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个,医院15间,病床723张,卫生机构人员数1460人,卫生技术人员有1227人,其中:医生有425人,护师、护士396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江门市五届运动会上我市在四市三区获金牌数和团体总分第二名。全年举办各类运动会共3次,参赛运动员共计1000人次,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0次,参加人数3万。全市参加各类体育运动的共有17.3万人次。    

   气象部门天气预报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总降雨量1383mm,最大日降雨量108.5mm,年平均气温23.0℃,最高气温37.4℃(8月4日),最低气温5.1℃(1月6日)。

 十一、环  保  和  市  政

    城市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年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维持在国家Ⅱ级标准水平,其中总悬浮微粒全市年平均值为0.164毫克/立方米,比上年递增2.5%,二氧化氮全市年平均值为0.045毫克/立方米,比上年减少2.17%。    

    水环境质量良好。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66.67%。    

    城市声环境质量良好。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3分贝(A),比国家考核标准低0.7分贝(A),交通主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5分贝 (A),比国家考核标准低0.5分贝(A)。    

    环境保护投资和管理力度加大。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为1.78%,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8419.33万元,工业污染防治投资3774.18万元,各种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2022.05万元,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投资573.93万元。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继续扩大。全市现有公园6个,公园面积77.66公顷,游人量35万人。全市园林绿地面积 494.2公顷。全市自来水厂综合供水能力17万吨/日,年末供水管道长度384.9公里,增长12.54%。年末路灯7140盏,新增路灯1672盏。    

    公共交通事业加快发展。市内开通多条无人售票公共汽车线路,给市民出行带来方便,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数81辆,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80辆。

十二、人  口  和  人  民  生  活

     全市人口总户数114831户,净增3883户。全市年末总人口356938人,其中沙坪街道119027人;全年出生人口3630人,人口出生率为10.2‰;死亡人口2261人,死亡率6.35‰;全市净增加1369人,净增加率3.85‰;全市平均人口数355939人,平均每户3.2人。全市常住人口44.08万人。    

    城镇居民生活稳定。据市城调队住户调查显示: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0.2%,消费性支出比上年增长1.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比上年增长7.72%。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4.8%。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59719平方米,商品房屋实际销售额为8388万元,农村私人房屋竣工面积411331平方米,增长11.18%。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失业就业人数846人;养老、失业保险制度运行水平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改革深化。全市年末有39427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有55459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年末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共10478人,有46490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数527张,收养人员299人,敬老院11间,社会福利院1间,散居供养148人,集体供养资金115.7万元。我市年内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260元/月,农村农民最低生活保障130元/月,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646户6729人,落实保障资金337.5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数876人,已落实最低生活保障。

注:1、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出及其各产值数据绝对值均为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指标按可比价计算。 3、本公报指标数据如有出入,应以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附表1:

2003年主要农业产品产量


      品  种

单 位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1、粮 食

91778

-10.84

#:水 稻

82721

-9.65

旱 粮

2658

-17.99

2、花  生

5990

-5.97

3、水 果

10732

持平

 4、肉  类

38391

-3.93

    其中:猪肉

28385

6.8

          牛肉

376

1.9

          禽肉

9550

-26.05

 5、禽蛋

2747

4.37

 6、大牲畜存栏量

12987

-9.19

    山羊存栏量

1742

20.06

 7、家禽饲养量

万只

1071

5.52

 

 

 

 

 

 

 

 

 

 

附表2:               

2003年价格指数变动情况


指标名称

指数

指标名称

指数

1. 消费品零售物价

100.8

  (13)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用品类

103.1

  (1) 食品类

100.4

  (14)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类

101.1

  (2)饮料烟酒类

100.3

  (15)燃料类

114.1

  (3)服装鞋帽类

99.4

2. 居民消费价格

99.6

  (4)纺织类

103

  (1)食品类

100.4

  (5)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

94.7

  (2)烟酒及用品

102.2

  (6)文化办公用品

99.3

  (3)衣着类

99.9

  (7) 日用品

99.7

  (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9.3

  (8)体育娱乐用品类

106.4

  (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1.9

  (9)交通、通讯用品

95.8

  (6)交通和通讯

100

  (10) 家具类

99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7.1

  (11)化妆品类

102.6

  (8)居住

99

  (12)金银珠宝类

112.9

3.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