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天气依然炎热,不少蚊虫继续四处出击,正值蚊虫病媒引发登革热传染病多发季节。近日,沙坪街道在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监测中发现,雁山社区内一水体旁某小区的伊蚊幼虫密度布雷图指数(BI)和蚊媒密度状态偏高。为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沙坪街道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多方力量对小区蚊虫孳生黑点和环境卫生方面进行集中整治,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落实整改。
沙坪街道、雁山社区的干部和网格员联合市疾控中心上门入户排查相关情况,实地察看了各点卫生死角积水情况和沟渠蚊媒孳生情况,并走访了解群众的防控知识知晓情况,叮嘱居民要做好防控措施,翻缸倒罐,清理房前屋后积水、家中杂物以及卫生死角等,防止蚊媒孳生
同时,走访队工作人员还对居民群众宣传引导,普及夏秋季防控登革热知识,动员家家户户行动起来,营造人人参与环境维护的社会氛围。
(街道办副主任李柏泉带队到某小区上门宣传登革热防治工作)
(网格员向居民派放灭蚊片并宣传登革热防控知识)
(对绿化带、水体等规范开展成蚊消杀)
(开展辖区内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工作)
另一方面,为做好蚊媒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9月5日下午,沙坪街道各村(居)按照市爱卫办在全市立即开展统一灭蚊大行动的要求,动员党员干部和挂点单位组织开展以清理积水、整治环境卫生和灭蚊消杀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知识拓展
今年以来,全球多地暴发登革热疫情。截至8月中旬,马来西亚、菲律宾确诊登革热病例均已超过7万例;越南确诊超5万余例;印度尼西亚确诊已超过3.5万例;老挝确诊超1.6万例;我国台湾地区已报告超1500例。
近几日
广东雷雨天气频繁
暴雨预警轮番上阵
积水增加,蚊虫孳生加快
小小蚊子一般一般
在“断骨界”不简单
被称为“断骨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由于会剧烈疼痛,又被称为“断骨热”。
目前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东南亚、非洲、南美洲地区以及环太平洋岛屿。东南亚地区是我省登革热病例输入的“主力军”,成为我们出境游需重点关注的区域,务必全程做好防蚊。
登革热有什么症状?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是高热、三痛、三红和皮疹。
高热:突发高烧(40°C以上);
三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
三红:面红、颈红、胸红;
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登革热和流感相似?该如何区分?
登革热会有面颈部、胸部潮红、躯干四肢出现红疹等典型症状,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肌肉关节痛相对明显。
而流感患者则会出现鼻塞、流鼻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登革热没有特定的易感人群,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感染后症状轻或无症状,少数患者会发展成重症。
有些患者发病3~7天后高热退了,就以为自己康复了。实际上,这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号,如有这些症状,请及时就医:严重腹痛;持续性呕吐;牙龈出血;呕血;呼吸急促;疲劳、不安。
典型登革热致死率低于1%,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拖成重症,致死率超过20%。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如出现高热,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根据医嘱服药治疗,请勿自己随意服用退烧药,尤其是需要注意慎用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避免加重出血。
登革热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传播?
登革热一般不会人传人。它主要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名花斑蚊)叮咬传播。
人体感染登革病毒后在发病前后(主要为发病前6-8小时至发病后6天)会通过伊蚊叮咬将病毒传给伊蚊,再经过伊蚊体内增殖(外循环),约8-11天就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给其他人,造成进一步扩散传播。
因此,登革热防控,防蚊灭蚊是关键!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是重点!
伊蚊一般出现在哪些场所?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多栖息于阴暗避风处。如缸、罐、坛的内壁,工地积水的基槽内壁,卧室床底,悬挂的衣服上等等。
哪里是伊蚊幼虫的主要孳生地?
伊蚊幼虫主要孳生于水体清、不流动的静水中。
埃及伊蚊幼虫主要孳生在居民区周围或室内的容器积水中,尤其是在室内饮用贮水缸中、水培植物、花盆托、腌菜坛、饮水机等。
白纹伊蚊幼虫主要孳生于人居附近的竹筒、树洞、石穴、废轮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积水中。
在我国南方,几乎所有能积存雨水的物件,甚至如包装机器的塑料膜凹陷处、机器轴窝积水,都可以是它们的孳生场所。
无伊蚊、无登革热
外出旅游、日常防蚊
带上“三件套”和“九字诀”
让蚊子“无处可逃”……
外出旅游防蚊“三件套”
外出旅游前:“三准备”
1.了解当地登革热疫情。
2.准备宽松、浅色的长袖衣裤。
3.准备含避蚊胺、避蚊酯成分的驱蚊剂。
旅程中:“三注意”
1.注意防蚊叮咬
身体裸露部位涂驱蚊剂,并及时按说明补涂。
蚊虫出没频繁时,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地逗留。
尽量待在有纱窗、纱门的环境中,睡眠时使用蚊帐、蚊香。
2.注意防蚊孳生
清理居住地室内外积水,避免孳生蚊虫。
3.注意及时就医
如出现发热等症状,请立即就医。
返家后:“三留意”
1.入境时留意,若出现发热立即向海关申报。
2.返家后14天内留意,若出现发热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并告知旅游史,避免延误病情导致重症。
3.留意清除居家积水和蚊虫,保护家人健康。
日常防蚊“九字诀”
清积水
换:水生植物定期换水(每3~5天换水一次)。
清:及时清理饮水机、花盆底托等积水(每3~5天清理一次)。
翻:闲置、废弃容器需清除或翻倒过来。
养:水缸、鱼缸等适时放养鱼类(每周清洗1次)。
注意:清积水时发现有蚊幼虫孳生的,不要倒在下水道中,可就近倒在干燥的平地上。
清垃圾
室内保持通风,避免潮湿。
常打扫,保持家中干净卫生。
做防护
装:家里安装纱门纱窗和使用蚊帐。
灭:适时使用蚊香、电蚊拍、杀虫喷雾剂等进行驱蚊。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广东疾控、顺德疾控
供稿:源梓妃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