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半月谈》聚焦广东和重庆水经济发展,刊发《旧水库、乱滩涂,怎么逆袭成了游客打卡地?》,其中多处“江门范例”被提及。下面让我们跟随编者水韵足迹,探访我市绿水生金的生动实践。
一、以水脉塑城脉,激发消费活力
江门,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这里水系发达,是广东省全域水经济试点市之一,该市东北部的江顺大桥横跨在珠江主干流西江之上,是连接江门市蓬江区和佛山市顺德区的重要过江通道。
白天,西江碧波荡漾,大桥钢铁骨架与江滩绿植构成工业美学画卷;入夜,大桥的璀璨灯光与集装箱街区的炫彩霓虹相映成趣,“桥上车水马龙,桥下烟火人间”正是这里的写照。市民在这里散步观景,游客在这里打卡留念,这里是江门水经济版图中兼具生态与商业价值的代表作。
“这块区域以前就是杂乱滩涂,小摊占道经营,管理无序,污水横流,这些年,依托河长制,我们下大功夫对沿线进行了系统化治理。”江门市水利局局长王作青说,近年来,蓬江区统一规划,采用统一招商、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将这片约1万平方米的滨江空间打造成集“潮流消费、亲水体验、文化社交”于一体的江顺九点九集市水经济项目。
“工业风+潮玩感”是该项目的设计内核。半月谈记者看到,大桥下,30多个色彩鲜明的集装箱拼接出一个立体分层的开放式街区,街头涂鸦新潮,绿植造景丰富,年轻态十足;错落有致的阶梯式平台延伸至江边,形成半开放式的亲水休憩区,舒适美观。
改造带来改变。如今,这里人气高涨,夜经济繁荣,周末日均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年交易额突破千万元,成为江门“以江兴城、以城聚人”的典范。江顺九点九集市项目是绿色水经济的绝妙打开方式。在江门沿江多地,都能看到类似的影子。
以水脉重塑城脉,协同联动生态廊道优化、生态动能更新、生活场景焕新,推动水系与城市功能深度互嵌,实现以水兴城、水城共融,让城市活力再现。
二、治水护水,育出特色生态产业
江门鹤山宅梧镇的深处,藏着一个全新的景区——鹤山市源林生态乐园,每逢节假日,总有一些游客慕名而来。
源林生态乐园项目依托青年水库而建,旨在打造系列山水生态旅游产品,建成一个人们向往的生态乐园。
青年水库本是一座兼具防洪灌溉功能的小型水库。2022年,源林投资公司中标该项目后,在鹤山市水利局的指导推动下,一体化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
“青年水库水质曾经是Ⅳ类以下,如今已提升到Ⅲ类以上。为改善水质,我们关停了上游大量工厂和养殖场,同时,进行退岸还林、绿化改造,对水库进行清淤疏浚。” 鹤山市水利局局长赵荣赞介绍,过去岸上大量种植桉树,桉树耗水量大、对土壤地力破坏大,为此,源林投资公司改种了紫花风铃木、紫婵、小叶紫薇、三角梅等,修复生态的同时,还打造出四季可赏花的别样景观。
两年多的修复,让青年水库美丽蝶变,财富也将接踵而至。
2024年开始,源林投资公司围绕青年水库打造生态休闲、亲子度假、研学科普、精致露营等生态旅游产品,预期经济收益可观,预计一期工程建成后将可接待游客约8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8000万元。
生态乐园建设盘活了山林水库资源,还带旺了周边乡村。
“项目建设以来,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周边300多个村民因此获得就业岗位,每人每月能收入5000多元。” 鹤山市宅梧镇镇长李健说。
以生态保护为导向,通过环境治理、创新机制等,培育特色生态产业,实现护水生金、以金养水,鹤山探出了一条路。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