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鹤山市农业农村局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产业振兴工作,紧紧围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主线,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四个一”举措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切实发挥农业品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推动鹤山建好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县,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组建一支多元队伍,夯实品牌建设“奠基石”。

“轻骑兵”贴地服务。特设党建专班聚力解难,创建涵盖种植、畜牧、农机、渔业的志愿先锋队,技术直达群众心田,为农户疑难问题“把脉会诊”,开出农技“良方”。
“新农人”壮根强基。开展引领型、服务型、实用型农民培训,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09人,认定省级“农村乡土专家”84人、乡村工匠113人。
“链式党建”双轨并进。与古劳水产协会、双合好彩茶叶等涉农企业积极开展结对共建,以“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助力“水经济”“茶经济”。党建引领强化产业链条,实现组织与产业双赢共生。
擦亮一张价值名片,增强品牌竞争“含金量”。

国字号“大牵引”。依托“鹤山红茶”与“鹤山粉葛”的国字号品牌优势,示范驱动茶叶、粉葛种植扩面提质。加快双合千亩茶园、白水带茶业专业村建设,带动全市种茶面积突破1.3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3.7亿元。
规模品质“双丰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民”经营模式,粉葛种植面积拓展至5300多亩,年产量超1万吨,年产值约0.65亿元,其中双合棠密粉葛种植基地荣获“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称号,树立了高质量发展的行业标杆。
品牌价值“新飞跃”。推动“鹤山红茶”登上中央2台、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宣传推介,“以地理标志促产业振兴,打造鹤山红茶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典型案例,品牌价值由2015年的5亿元增长到9.57亿元,实现了从地方特色向全国知名品牌的新跨越,充分展现了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强劲提升。
抓好一批产业培育,驱动品牌迈进“新赛道”。

重塑老品牌。探索鹤城花生“工业反哺农业、二产拉动一产”新模式,建成良种花生培育基地,补齐花生品牌发展链。深挖龙口镇本土“牛”食品文化底蕴,依托区位及物流配套优势,构建了从屠宰到冷链深加工的牛肉产业链,擦亮“龙口牛肉”品牌,成功入围2024年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立项名单。
精育新品牌。推动鹤城福伦龟业300多亩基地深耕养殖石金钱龟与中华草龟,年产值破1200万元,二期龟产业农文旅项目预估年产值1亿,年吸客80万人次。助力桃源镇蟠光村金峡水产合作社引领澳洲蓝龙虾养殖风潮,品牌“鹤山金峡蓝龙”已申报知识产权。2024年,蓝龙虾养殖目标千亩,并联手预制菜企业,共创新菜品,激活市场新潜能。
织密一张监管网络,守好品牌质量“安全线”。

首建双认证实验室。成功打造江门市第一家通过CMA和CATL双认证的县级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可开展果蔬农药残留、亚硝酸盐、重金属残留、注水肉检测、水产品检测等项目,年检测量达到2250个批次。
全链追溯监管。强化全过程监管,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全市336家入网主体开展不定期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查,打印农产品可追溯标签2万余张,累计实施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主体663个、农安信用评价主体622个,着力守好农业品牌建设“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打造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个,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1个,绿色食品认证7个,“粤字号”产品10个,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13个。累计发展农业产业化县级以上组织166个,其中:本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本级以上示范社40个、省级标杆社9个,示范家庭农场50个、省级标杆场10个。现有“鹤山优品”展馆3个,共和馆、水乡馆已对外开放,“龙舟文化”展馆在建中。
附件:
相关稿件:

政务微博
鹤山政府网
粤公网安备4407840244079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