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鹤山市人民政府

国徽

鹤山市人民政府

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振侨都“三农”发展信心新农人奋力谱写“春天里的故事”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近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中央一号文件一经出台,在我市新农人中间引发热议,大家转发评论,纷纷表示将铆足干劲,奋力谱写“三农”工作“春天里的故事”。江门日报记者/毕松杰

  “种业翻身仗一定能打赢”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主要亮点是种业振兴行动。种业股在股市已被列为科技股,身价暴涨!种业的春天到了!”中央一号文件一发布,广东大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岑文刚仔细阅读后心情澎湃,并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心得体会。

  10多年来,岑文刚团队投身农业育种前沿技术研究,致力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农作物远缘杂交育种”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并经过艰苦科研,发明了新型通用植物远缘育种技术,为跨科属远缘植物之间种质基因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高效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近年来,岑文刚团队将视角转向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品种研发,和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建设台山耐盐碱水稻试验基地,向大海“要饭吃”。2020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驻江门,与岑文刚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在台山基地,我们通过将当地一种耐盐碱强的海草的基因与水稻进行远缘杂交育种,提高其相应的抗性。目前试验情况理想,成功筛选出4种达到业界定下标准要求的品种,试验取得重大突破。”岑文刚兴奋地说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央一号文件对种业发展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包括财政支持、产权保护、加强执法等,为种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说明国家听到了新农人的心声,让我们内心温暖且激动。”岑文刚说。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搞好一粒种子,不是一个单纯的企业行为,更是上升到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芯片’,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打破国外垄断的重要突破点。这场种业翻身仗我们一定能打赢。”岑文刚说。

  “三产融合发展势不可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家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举措和做法,让我们的发展更有信心、更有底气。”广东丰穗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国良第一时间将中央一号文件全文转发在自己的朋友圈。

  在谢国良看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光要打通种植生产、加工制作、销售流通等渠道,更重要的是农业本身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品牌形象的打造,以文旅大开发积攒人气和消费力,推动三产更加紧密融合发展。

  拥有“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广东十佳最美新型职业农民”“中国种植匠示范户”等众多身份的谢国良,是一名“米二代”,10年前辞去在城里的IT工作回到家乡恩平市沙湖镇,“脱鞋下田”发展大米事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覆盖耕地6666多公顷。此后,一步步发展壮大,成为恩平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朝着三产融合“进军”。

  “目前,我们正积极探索医农结合,打造恩平首个医农结合的农业公园——神农水稻公园,建设二十四节气坛广场以及稻米博物馆、稻米养生食堂等场所,形成以稻米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让更多的人认识稻米背后的故事,更能准确把握稻米的健康和营养,更加了解悠久的稻米文化和历史。”谢国良说。

  谢国良认为,讲好农产品的文化与故事,是真正撬动三产融合的“金钥匙”。“悠久的农耕文化本身就是宝贵财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来,三产融合发展势不可挡,我今后会继续瞄准这个方向,加快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现代农业竞争力。”谢国良说。

  “以全托管生产方式守牢中国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恰逢春耕时节,正合种粮高潮。文件将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放在重要位置,让我们种粮人感到更有盼头,肩上的责任也更重了一些。”广东德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天比去年开始帮农户干起了农活,从事水稻生产全过程托管服务,成为一名新农人。

  “去年早造我们在台山市北陡镇寨门村率先试点,推出种子、农药、化肥,到机耕、机插、机收、稻谷烘干、销售全程托管服务,与60多户农户合作,在不改变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情况下,签订托管合同,由我们全方位管理。”蔡天比说。

  以前农户插秧、打药、收割样样不轻松,还得全家总动员,赚的也不多。交给蔡天比团队打理后,农民当上“甩手掌柜”,赚得更多了。

  “我们的目的是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升农业效益。此外,我们采取事后收费模式,直到水稻生产托管服务产生收益后,才需要向我们支付服务费用,此前的所有支出都由我们垫资。”蔡天比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方式,农户的收入增加了,粮食产量也增加了,达到双赢局面。

  如今,蔡天比团队的服务范围正不断扩大。“今年早造,我们的托管服务面积已经达400公顷,辐射范围更是扩大到了阳江地区,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和认可。”蔡天比表示,值得一提的是,托管服务的400公顷超过一半是撂荒地,很好地契合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的要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接地气’,重点提到了要扩大乡村振兴投入,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以及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为我们发展农业注入更多资金和风险保障,这也是我们迫切希望看到和需求的,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蔡天比说。

  当下,蔡天比团队正抓紧集科研、仓储、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园区基地建设,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平台支撑。“以后我们将打通全产业链,实现‘工厂式’配送,进一步协助解决土地粗放经营、土地撂荒等农村难题,帮助农民实现‘离乡不离地,不种有收益’的美好愿景。”蔡天比表示,他们未来三年托管服务面积将继续扩大,带领广大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以全托管生产方式守牢中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