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一说到养老院,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暮气沉沉”。而坐落在古劳镇的一家安老院,因一位“90后”的到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朝气与活力。
2022年9月27日,年仅26岁的陈诗琪接任鹤山市慈善安老院院长一职。第一次踏进安老院,她看着墙角那个刻着“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吉日”的奠基石陷入了沉思,“老”是她对这里的第一印象,而她却是鹤山市最年轻的“90后”养老机构院长。
“当一个老人决定入住养老院的时候,意味着大概率会在这里度过余生,也许是几年,也许是十几年或二十几年,而一家怎样的养老院才能让他们欢度晚年呢?”这是陈诗琪来到养老院后思考的命题,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探寻着答案。
改革与创新,构筑专业团队之基
一间30年前建成的农村养老院,存在的问题远不仅有建筑老旧,更有长年累月的农村照顾方式以及落后的养老观念。陈诗琪发现,这些朴实的阿姨内心其实很关心老人,但总是不懂正确表达关爱;且阿姨们认为护理员是伺候人的脏活累活,是低等职业,她们并不认同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不少阿姨缺乏专业、系统的护理技能,特别是在失能长者照料方面,运用一些错误的抱扶和转移方法,总是筋疲力尽。
面对这些困境,陈诗琪决心要发挥青年带头作用,感染其他员工作出改变。她开始了“三同”(同劳动、同工作、同生活)模式的相伴同行培养,以身作则,在与护理员的朝夕相处中通过谈心引导和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其传播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家发现并认可自己的价值。除此之外,陈诗琪还将现代化养老团队管理经验引入乡镇养老院。找寻资源为护理员开设专业科学的培训班,每周四开展护理技能培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大幅提升安老院的照护水平;强化团队合作,系统性地打造了一支涵盖医生、护士、社工、护理员、厨师、康复师在内的养老服务团队,制定“一人一策”服务方案,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疗养康护”服务。
关爱与陪伴,灌注蓬勃精神之钙
陈诗琪在每晚行政值班时,都会随机去到一个房间里陪老人聊天,拉进关系,了解他们的人生故事和日常生活,有时她会把自己的宠物猫也带上。“婆婆晚上好,今晚猫猫过来陪你玩……”李婆婆已经89岁了,每天晚上查房时,她都会拉着陈诗琪进房间聊天,有时塞给她一个苹果,有时给她掖衣领看她衣服穿够了没……她是陈诗琪在安老院的第一个好朋友。
这让陈诗琪意识到,除了身体照护的传统养老模式外,“文化精神养老”更为重要。对此,陈诗琪想要把老人带进年轻人的世界,感受别样的生活乐趣,便发起了“养老院必做100件事” ,其中包括簪花拍照打卡、围炉煮茶、桌面游戏、春游、手指舞、合唱等活动。老人们在“赶潮流”的同时,全身心都能“动”起来,身体协调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机能和预防认知障碍。新鲜趣味的事物和充实热闹的生活带给老人们很多欢乐,反倒是越活越年轻了;人们刻板印象里老人望着窗外思索的孤独背影早已被爽朗欢乐的笑声代替,这也让许多人对养老院有了新的认识。
挑战与坚守,勇立青春鸿鹄之志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比其他人更经常面对死亡,而面对老人的去世,是陈诗琪的工作之一,也是年轻的她要接受的挑战。老人去世,作为院长,她必须在场联系告知家属、组织其他老人回避、安抚家属情绪、协助家属处理老人的身后事等。许多家属虽然有了一定的年纪,但是面对亲人的离世难免手足无措。这时,一个经验丰富的养老院工作人员能够最大限度地给到他们有力的支持。
陈诗琪回忆道:我第一次面对老人抢救无效死亡时,整个人都呆住了,深呼吸之后,我告诉自己,要保持冷静。在忙着处理老人的后事的时候,一点也不害怕,也顾不上害怕。直到事情了结,我躺在床上时,才感觉到自己的四肢都发软。想起老人生前的一切,我失眠了整整一夜。
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养老》中,一位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提到,这把年龄,这辈子什么都过来了 ,现在剩下来的就是一件事:怎么开心。对此,陈诗琪说道:“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并不能作为一个标签来代表他们。我的梦想,是用我的青春陪伴他们,倾尽全力帮助他们,让他们在生命的这段旅程中过得开心、有活力!”
陈诗琪立志将自己的青春和年华都奉献给热爱的养老事业,让每位入住老人都真切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近年来,鹤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希望在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的征程上,能有更多“怀有养老鸿鹄志”的“青春养老人”加入养老事业中来,共同为鹤山养老事业添砖加瓦。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