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山峰重重叠叠,鱼塘河道清澈无垠,乡村道路干净整洁,花草树木交相辉映,小公园中小孩子追逐打闹,大榕树下老人们唱戏谈心……走进龙口镇粉洞村这一“天然氧吧”,一幅幅和谐的画面映入眼帘,这全都得益于驻粉洞村第一书记袁邦松的功劳,带领村“两委”共同推进粉洞村乡村振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实现帮扶从“输血”向“造血”的有效转变。
凝聚民心,做心系群众的“领头雁” 袁书记到任后,走村入户,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从“查、问、谈、看、听、梳”六个方面全面掌握了村和组的“三资”情况、优势和短板,以及5个村民小组258户878名村民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收支情况,并建立了全村困难党员群众、困难学生、低保户和残疾人员“四类”困难人员名册和档案。摆在面前的数据,袁书记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向原派驻单位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领导汇报,并多方联系,与江门爱心企业家结对共建等,开展帮扶解困助学活动。截至目前,爱心助力10批次,捐款赠物达7万多元。袁书记还带领“两委”干部积极发动和带领党员群众参与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百千万”工程等工作,他始终把村民冷暖放在心头,想方设法用自己的汗水换取村民的幸福指数。 (袁书记走村入户,听取民意) 团结一心,做群众利益至上的“贴心人” “以前这里车道很狭窄的,小车要到前面很远才能掉头,多亏袁书记把村路加宽了,现在两辆小车都能并行通过,方便了我们呀!”村民林伯感叹道。如今的粉洞村,路灯装起来了,村文化标牌树起来了,村道硬底化了、停车场秩序有序起来了、小公园乐起来了、学习宣传栏多起来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随处可见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村民的脸上,整个村子的精气神提升了一个层次。 “这片庄稼田附近本来是有排水渠的,雨水是可以通过排水渠排入河道的。但现在排水渠被堵了,一下雨就造成了庄稼田严重积水,我们的农作物都不能存活。”村民南叔说道。 袁书记始终相信“说得好不如干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时刻致力于抓好民心工程、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袁书记积极向上争取资源,筹集80余万元安装了111盏村道太阳能路灯、修建了村文化标牌、长者儿童健身娱乐公园、停车场、村道硬底化、学习宣传栏等10项民生工程,更争取了238余万元资金用于村里的农田排水渠、河道清淤等各项建设和经济发展,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粉洞村在2022年被鹤山市禁毒委员会评为“无毒村居”,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袁书记实地调研农田排水问题) 振奋人心 做搭建平台勇于探索的“排头兵” 粉洞村村民多以耕种、养殖为主,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以镇扶贫商铺经营性收益为主,村级经济基础较为薄弱。2022年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7万元,成功摘掉“薄弱村”的帽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村集体经济增益全靠袁书记多次邀请广州、佛山、江门企业家6批20余人到粉洞村进行实地考察,探索出“聚焦资源—活用要素—拓宽增收”的路径。 一是深挖资源走农旅之路。邀请《人民日报》海外网生活频道江门地区总负责人黎洛鹏主编和程建华记者等到粉洞村进行现场考察,深度挖掘粉洞村知青场、马头生态村进行等“红色”资源,开展“红色”农旅集中研讨,打造“一村一特色”旅游品牌。 二是活用资源走致富之路。带领村“两委”与地方企业洽谈,签订了《粉洞村委会帮扶资金投资协议书》,灵活运用粉洞村“三资”要素,以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等方式,将山塘水田林地出租,2022年仅林地出租增收70余万元。 三是擦亮名片走宣传之路。喜人的成绩得到江门市农业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广东省级媒体《新快报》的高度关注,并派首席记者潘芝珍一行3人进行实地采访,于2022年2月刊出此报道,同年4月6日的《学习强国》转载了《江门鹤山龙口镇:挖掘乡村宝藏 擘画乡旅蓝图》。 (袁书记向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汇报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一桩桩大事小事,驻粉洞村第一书记袁邦松用一个个实际的行动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状况,村民和镇、村干部都从心里感恩他、敬佩他。成绩的背后,却承载着他数不清的艰辛与努力,他以滴水穿石的信念和行动与粉洞村的群众齐心协力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