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杰,广东茂名人,广东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现就职于广东厚海锐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纳米纤维产品开发工作,在多个研发项目中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改良,共申请发明专利13项,其中授权3项;申请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共10项;申请并授权外观专利3项;发表论文共8篇,其中SCI期刊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
许国杰今年被评为江门市二级高层次人才,作为一名新材料研发的工程师,他瞄准“卡脖子”难题,专攻纳米纤维生产技术,秉承创新之志,把多项先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当谈到为什么来到鹤山市古劳镇扎根,许国杰说:“古劳镇很重视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对高层次人才殷切关怀,这是我们科技从业者一往无前的坚强后盾。”
做好真学问,突破“卡脖子”
许国杰在读博士期间参与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了批量纳米纤维生产技术开发项目、生物微纳3D打印技术开发项目、功能性空气过滤材料开发与应用项目,不断开阔国际视野,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过去,口罩核心过滤材料(熔喷布)在市场上一直供应紧缺,市面上大部分口罩采用的是无纺布材料,存在纤维丝直径过大而造成空隙大、过滤效率低等问题。许国杰洞察市场需求,抓住机遇,带领科研团队研发出了纳米纤维静电纺丝批量生产设备以及医用口罩纳米纤维滤膜。纳米纤维滤膜采用先进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技术,具有直径小、空隙小、孔径小等特点,可过滤病毒、细菌、细颗粒物等微小物质,显著提高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效率。
许国杰团队生产的纳米纤维滤膜对盐性颗粒物、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分别高达99.7%和97.4%,可水洗或湿润,极大地提高了防护能力和使用效率,产出的口罩抗菌性能可超99.95%。同时推动设备研发,生产线每日可生产30万个抗菌杀菌口罩滤膜材料,带来了4000多万元的设备及相关技术服务营收创收。
面对新型纳米纤维批量化制备设备技术的逐步发展,对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开发越发精益求精。其中,大规模静电纺丝是推动纳米纤维膜产业化应用的关键途径,而多参数控制是多针静电纺丝技术面临的挑战。许国杰带领团队参加南方科技大学的材料基因静电纺丝机开发项目,通过对工艺调控机理的研究优化阵列喷头的设计开发,建立工艺数据库,实现对膜结构和性能的调控,提升了生产效率,填补了国内技术的空白。
▲许国杰在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上进行讲解
推动校企合作,播种原创思维
近年来,古劳镇持续实施“双百行动”,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共建合作关系。许国杰乘着这股东风,对接高校研发需求,与纳米纤维研究领域的高校学者交流技术,储备前沿知识,培养纳米材料行业的技术人才,并累积服务企业、高校近50家。
针对高校的研发需求,特别是刚踏入纳米纤维研究领域的高校学者,许国杰所在企业提供设备使用服务和实验调试方法培训,以此培养纳米材料行业的技术人才。面对未来新一代的静电纺丝设备研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需要,许国杰带领技术团队与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积极参与研发、生产工作。他安排广东工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本科、硕士实习生20人进行企业课题研究,培养实习生在机械设计、静电纺丝技术研发、静电纺丝生产工艺研发等静电纺丝相关企业所需科研能力,为静电纺丝企业、学校课题组和相关领域输送新一代科学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同时,为柔性高性能纳米纤维防护膜的快速、批量化生产提供必要的一线生产技术与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升功能纳米纤维膜的加工与应用水平。
▲许国杰在中国静电纺丝会议上分享研发经验
凝聚科创精神,打造创新团队
古劳镇人社部门在走访中了解到许国杰研究的范畴是针对新型纳米纤维批量化制备设备技术及设备的制造,他需要有关化工、高分子化学、机械、材料等研发类人才,古劳镇人社部门立即为该企业推荐相关人才。如今,许国杰正引领一名在读博士生完成科研项目,为其量身定做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他认为,作为一名导师,导师的言行对研究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使命与重任。
为提高团队与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许国杰带领团队参加技术竞赛。他所在的团队通过宏量制备微纳米纤维材料技术及高端空气过滤器核心基材应用专利池进入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五十强。他表示,职业技能大赛可以激发团队对专业技能的兴趣,在比赛中形成比学习、比技能的良好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持续磨砺团队的合作意识与科创精神,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许国杰在实验室工作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