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鹤山市人民政府

国徽

鹤山市人民政府

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2017年中国十大粮食经济新闻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1.中储棉并入中储粮,国企改革渐入佳境


    1月11日,中储粮总公司和中储棉总公司重组大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双方重组工作正式实施,中储棉总公司无偿划转并入中储粮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从健全国家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中储粮总公司与中储棉总公司经国务院同意正式实施重组。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中储棉有序融入中储粮大家庭,重组后的中储粮总公司总资产规模达1.47万亿元,储备品种涵盖主粮、食用油脂油料和棉花等8大储备品种,成为国内最大、国际影响举足轻重的农产品企业集团。

    近年来,随着中纺整体并入中粮、中储棉无偿划转并入中储粮相继落地,国企改革在重组、混改等方面将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8月22日,中粮集团在官网发布信息,提及下属18家专业化公司之一的中粮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在中粮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方案的指导下,积极争取并获批成为发改委第二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基于发改委批复的《中粮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方案》,中粮资本通过整体设计,引入北京首农、温氏投资、弘毅弘量等7名战略投资者,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实质性地推进了混合所有制改革。

    央企改革成效显著,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在体制改革同样可圈可点。12月15日,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成立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重组、混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是搞活企业、盘活资产、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不断完善全产业链、提升资源掌控能力和创利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必然之路。


2.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


    2月5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

    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一号文件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为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政策指导。


3.国家下调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


    2月17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出通知,公布2017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0元、136元和150元,比2016年分别下调3元、2元、5元。

    目前,我国稻谷供大于求压力日渐明显,部分品种库存高企。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小麦和稻谷要坚持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

    10月27日,国家公布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对2018年产的小麦(三等)执行1.15元/斤的最低收购价格,相比上年下调0.03元/斤。

    从2006年起,我国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持续上涨。2014年~2017年,我国小麦最低收购价保持在1.18元/斤的历史最高点不变。2018年小麦价格调整是我国小麦托市政策实施以来首次出现价格下调。

    在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各粮食品种价格形成机制正在稳步建立。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2017年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

    8月7日,大商所豆粕M1709期权系列迎来到期日,当日32个合约顺利摘牌。作为首个以期货主力合约为标的的期权系列,M1709期权系列合约到期标志着豆粕期权市场迈向了新的成熟发展阶段。

    经过多年发展,以玉米、黄豆、豆粕等粮食品种为核心的期货体系日趋完善。自2015年大商所和新湖期货联手运作“保险+期货”第一单以来,“保险+期货”模式成为护航三农经济发展的创新金融服务。保险与期货跨界合作,为规避粮食等农产品价格风险提供了市场化的解决机制,让农民免受价格波动之苦。


4.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


    4月10日,《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发布,全面部署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

    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9亿亩,其中6亿亩用于稻麦生产。以东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优势区为重点,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3.4亿亩;以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西北及西南优势区为重点,划定小麦生产功能区3.2亿亩(含水稻和小麦复种区6000万亩);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黄淮海地区以及汾河和渭河流域等优势区为重点,划定玉米生产功能区4.5亿亩(含小麦和玉米复种区1.5亿亩)等。

    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38亿亩(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叠8000万亩)。以东北地区为重点,黄淮海地区为补充,划定大豆生产保护区1亿亩(含小麦和大豆复种区2000万亩);以新疆为重点,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主产区为补充,划定棉花生产保护区3500万亩;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划定油菜籽生产保护区7000万亩(含水稻和油菜籽复种区6000万亩);以广西、云南为重点,划定糖料蔗生产保护区1500万亩;以海南、云南、广东为重点,划定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1800万亩。

    6月6日,全国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浙江、湖北和黑龙江富锦市有关负责同志在会上介绍了经验,有关部门对“两区”划定具体工作进行了部署。

    “两区”的划定和建设,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减少了耕地抛荒、提升了社会化服务水平,形成了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两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更加稳固,重要农产品自给水平保持稳定,农业产业安全显著增强。

 

5.简并增值税税率取消13%档,利好粮油产业


    4月2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的通知》。

    通知指出,自2017年7月1日起,简并增值税税率结构,取消13%的增值税税率,并明确简并增值税税率后适用11%税率的货物范围,对抵扣进项税额予以规定。

    通知明确,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农产品(含粮食)、食用植物油、饲料等货物税率为11%。适用范围具体为:农产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生产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初级产品。

    具体征税范围暂继续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及现行相关规定执行,并包括挂面、干姜、姜黄、玉米胚芽、动物骨粒等;食用植物油、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具体征税范围暂继续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部分货物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及现行相关规定执行,并包括棕榈油、棉籽油、

    茴油、毛椰子油、核桃油、橄榄油、花椒油、杏仁油、葡萄籽油、牡丹籽油等;饲料包括用于动物饲养的产品或其加工品。

    我国现行13%税率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初级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居于增值税链条的两端。由于增值税具有一定的累退性,如果税率过高,会加重低收入群体的负担。在税率简并中,税率的变化会对下游行业的税负产生影响,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购入农产品维持原扣除力度不变,避免因进项抵扣减少而增加税负,体现了国家对关系基本民生行业税收负担的重视。

    此次简并税率,降低了部分跟民生密切相关的粮油商品税负,增强了增值税税收中性原则,有效降低了企业税收负担。同时,通过税负转嫁和传导机制,对处于终端的消费者也具有较强的减负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给大众带来切身实惠。


6.四部门开展政策性粮食“大快严”执法检查


    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从8月~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政策性粮食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

    集中行动分为企业自查自纠、地方有关部门抽查、国家有关部门督导检查、汇总上报情况、排查整治“回头看”5个阶段,集中对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政策性粮食租仓和委托收储、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国家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中央储备粮管理、地方储备粮管理等6个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治。

    8月4日,国家粮食局在北京召开粮食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简称“大快严”集中行动)部署动员会。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北、广东5省粮食局,中储粮管理总公司作了表态发言。

    9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共同召开粮食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联席会议。传达学习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大快严”集中行动的重要批示精神,通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大快严”集中行动进展情况,部署国家有关部门联合督查和跨省交叉执法检查工作。自9月中旬开始,地方有关部门单位将组成联合抽查组进行抽查。

    10月中旬,国家有关部门还对部分重点省份、重点企业,开展跨省交叉执法检查。

    “大快严”集中行动消除了粮食安全管理风险隐患和违规违纪问题,扫清了行业监管“死角”和“盲区”,充分发挥了中央储备粮“压舱石”和地方储备粮“第一道防线”作用,真正做到了把政策性粮食管好,切实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11月17日,国家粮食局网站发布消息称,中央编办批复国家粮食局以监督检查司为基础成立执法督查局,强化中央事权粮食特别是中央储备粮的行政监管职能。执法督查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粮食执法督查主体进一步明确,对严肃查处粮食流通管理违法违规案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7.“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出炉


    为进一步推动“优质粮食工程”顺利实施,9月1日,国家粮食局公布“优质粮食工程”3个子项实施方案,督促各省份粮食部门尽快制定或修改完善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

    优质粮食工程”主要包括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三方面内容,通过完善粮食产后服务功能、构建新型粮食流通体系,有效引导绿色优质粮食生产和加工,力争到2020年把全国产粮大县的粮食优质品率提高30%左右。

    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要保证为种粮农民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确保在“十三五”期末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的目标;质检体系建设要坚持“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原则,向辖区内粮食主产区域、新建粮食检验机构适当倾斜;“中国好粮油”行动要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目标。

    按照国家粮食局的要求,粮食主产省份协调推进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质检体系建设、“中国好粮油”行动各个方案的实施;粮食主销省份和产销平衡省份要以质检体系建设和“中国好粮油”行动为重点,同时适当安排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10月18日,国家粮食局公布第一批“中国好粮油”企业产品名录。经企业自主申报、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遴选推荐,国家粮食局组织专家委员会审核,2017年第一批“中国好粮油”产品遴选共有17个省份64家企业98个产品获得通过。内蒙古河套雪花粉、吉林查干湖大米、湖北国宝桥米等产品榜上有名。

    启动优质粮食工程可以通过中央财政引导性资金投入,有效地激活市场,扎实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促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提升粮食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8.国办发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


    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明确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意见提出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国国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全国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8%,主食品工业化率提高到2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粮食企业数量达到50个以上,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食产业集群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和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9月12日至13日,全国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山东省滨州市召开。

    会议认真分析了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并提出了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思路、任务和举措。

    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对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有效解决市场化形势下农民卖粮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夯实了产业基础。


9.推广生物燃料乙醇加速玉米去库存


    9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十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将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到2025年,力争纤维素乙醇实现规模化生产,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技术、装备和产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目前国内玉米库存高企,国储玉米库存预计高达2亿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是处置超期超标等粮食的有效途径,而我国目前恰处在玉米大量过剩的状态。

    加之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当前生物燃料乙醇生产以玉米原料为主,乙醇汽油的推广有助于玉米去库存。

    在生物燃料乙醇的需求拉动下,玉米需求量明显提升。同时,味精、赖氨酸、果糖等深加工企业经营利润稳中向好,深加工企业普遍盈利,开机率维持高位,再加上新增产能扩增,玉米价格水涨船高。2017年新玉米上市以来,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呈现持续上涨局面。截至12月26日,玉米现货均价指数涨至1756元/吨,较11月中旬上涨81元/吨,涨幅4.83%。

    专家表示,玉米市场化改革以来,国内外玉米价差进一步缩小,扭转了持续3年的价格倒挂局面。在国内玉米面积缩减、玉米消费不断增加等趋势下,2017/2018年度玉米产需缺口明显,玉米去库存速度或超预期。


10.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


    12月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1791万吨(12358亿斤),比2016年增加166万吨(33亿斤),增长0.3%。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属历史上第二高产年。

    统计显示,201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112220千公顷(168329万亩),比2016年减少815千公顷(1222万亩),下降0.7%;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5506公斤/公顷(367公斤/亩),比2016年增加54公斤/公顷(3.6公斤/亩),增长1%。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各地主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快优化区域布局,在主要口粮作物稻谷、小麦播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调减库存较多的玉米种植,增加杂粮和豆类的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花生、中草药材等非粮作物面积,农业种植结构更加优化。

    粮食单产增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农业气候较为有利;自然灾害较轻,抗灾救灾得力;加强技术推广和田间管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7年粮食产量在高产作物大幅调减等情况下,依然实现小幅增产,取得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实属来之不易。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继续深入,库存较多的玉米、市场缺口较大的大豆及小品种粮食作物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粮食生产稳步推进。

 

                                                                                                                   (信息来源:江门市粮食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