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鹤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2011年2月24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上
 
鹤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邓卫东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鹤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改革创新,奋力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重回上升通道,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善民生成绩显著,圆满完成年度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重上快速增长轨道
 
    实现生产总值160.62亿元,增长14.1%;人均生产总值33638元,增长11.7%;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全市经济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处在新的上升通道上。
 
    ——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6.93亿元,增长27.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21.7%。
 
    ——投资继续高位运行。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77亿元,增长24%。
 
    ——出口迅速反弹回升。外贸出口总额17.4亿美元,增长26.4%。其中,机电产品大幅增长41.6%,占出口总额的46.6%;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增长7.7%。
 
    ——消费市场持续畅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6亿元,增长16%。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活跃,其中商品房销售面积73.44万平方米,下降7.1%;商品房销售额44.08亿元,增长23.9%;新上牌汽车4538辆,增长20.5%。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26亿元,增长30.1%。其中镇级财政收入7.61亿元,增长23.4%,占全市比重为62%。
 
    ——金融环境不断优化。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15.64亿元,比年初增长16.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8.28亿元,比年初增长12.4%;各项贷款余额114.41亿元,比年初增长30.7%。
 
    (二)结构调整步伐逐渐加快
 
    ——工业产业水平提高。一是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以LED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其中新光源、新材料产值59.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4.7%。二是优势传统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金属制品等行业增速都在25%以上。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43件,R&D占GDP比重逐渐提高,新增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民营科技企业3家、省自主创新100强企业1家,全市高技术产品产值48.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2%。四是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重工业加速发展,去年增速高达40.8%,轻重工业产值比调整为51.3︰48.7,重工业比重比2005年提高22.3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广珠铁路鹤山站场为依托规划建设的鹤山国际物流港,已经被列入广东省现代物流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和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并且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型国营企业中铁联集计划进驻。房地产业方兴未艾,城区和乡镇共同推进,雅瑶、桃源、鹤城、共和、址山等镇开发了多个大型商住小区。我市良好的交通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及性价比,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消费者。
 
    ——节能减排力度加强。有4个镇新建成污水处理厂,目前除3个山区镇外全部镇都已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78.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7%。加强污染源头治理,对40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在线监控;严把项目审批关,否决和劝退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有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验收。全市顺利完成江门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任务,预计“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分别削减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464吨和422吨。
 
    (三)“三农”工作力度加大
 
    ——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农业总产值23.15亿元,增长4.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8.52万亩,粮食总产量9.39万吨,分别增长11.2%和13.3%。农村经济总收入257.3亿元,增长10%;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7923元,增长8%。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以打造珠三角鲜活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为目标,积极发展水产和畜牧养殖业,农业种养结构由2005年的56︰44调整为36︰64。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新增省级和江门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各1家,分别新增广东省名牌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1个和3个。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抓好沙坪河联围泵站(含沙坪河排涝站扩建、坦尾电排站重建及西江引水工程)、四堡灌区改造、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多项水利工程。继续搞好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低产田2500亩、低产鱼塘1000亩,完成农村道路建设68公里。
 
    (四)宜居城乡建设扎实推进
 
    ——基础设施大投入。全年基础设施投入27.04亿元,积极推进广珠铁路、佛开高速扩建、江肇高速、电网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江肇高速已经通车,全市基础设施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城乡规划大提升。大手笔邀请国际级规划专家对鹤山市域、城区和滨江新区进行总体规划,编制全市“三旧”改造规划和镇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19条行政村的村庄整治规划,积极开展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和宜居社区创建工作。
 
    ——生态环境大优化。开始对沙坪河流域进行综合整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农村垃圾收集点覆盖率达95.6%,成为“广东省县域垃圾无害化处理示范县”。加强生态建设和绿道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6%,完成省立绿道10.55公里建设。
 
    (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强市取得优异成绩。全部镇街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农村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教育投入3.55亿元,撤并中小学5所,市实验中学和新沙坪中学建设进展顺利,鹤华中学通过验收,成为我市第二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医药卫生改革取得新进展。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乡镇卫生院年度经费按照每万名户籍人口配置10名医务人员,每人每年1.2万元的补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农村卫生站全覆盖,城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达到100%。
 
    ——以文兴市战略深入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醒狮、火龙晚会、赛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得到弘扬推广,协助中央电视台到我市拍摄“鹤山咏春拳”。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农家书屋34家。
 
    ——社会管理创新力度加大。我市成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8个试点县市之一,率先建立镇级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和市直机关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成为“全国政府绩效管理创新示范点”。
 
    ——人口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4‰,实现了由计生三类市升为二类市。体育事业取得良好成绩,城乡居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
 
    (六)改善和保障民生成绩显著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23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6370 人。在江门市率先实施城乡医保一体化,城镇居民缴费标准从200元降低至30元,报销标准由4万元提高到7万元,城乡医保覆盖率达97.8%。
 
    ——加强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6%,新增就业岗位6073个,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638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59人,组织6225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双转移”培训,转移就业5540人,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为74%。
 
    ——社会福利和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在江门市率先落实五保提标工作,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4440元,达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5%。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全年低保金支出1473万元,增长13.3%;救助低保对象9056人,低保率2.5%,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抓好各项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大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做好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建设保障性住房5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5户。实施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去年已有874名农民工入户。投入1260万元完成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宗,解决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七)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2010年我市确定重点建设项目17个,计划总投资39.75亿元。其中已动工16项,累计完成投资7.2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8%。从总体进度上看,受征地拆迁、建设资金、项目本身调整等因素影响,有9个项目进展较慢。

    二、2011年发展形势分析


     (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可小觑
 
    ——制约因素影响加大。我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张,受汇率变动、劳动力短缺、土地供应不足、环境容量限制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从中也可反映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
 
    ——发展后劲有隐忧。主要是龙头企业、大项目较少,招商引资质量亟待提升。据初步调查,“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投资超10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仅有一个。
 
    ——与周边地区的差距拉大。周边地区争先进位,你追我赶,以大项目、大园区为载体,谋划超常规发展,我市面临“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局面。
 
    (二)发展的机遇和潜力不可低估
 
    ——珠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后发机遇。我市紧邻广佛经济圈,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更突显我市交通区位优势,更容易接受产业辐射和产业转移。
 
    ——新兴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我市LED产业起步较早,起点较高,在省内和行业有一定知名度。市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以鹤山工业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光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已经开始起步。
 
    ——现代物流业发展前景广阔。以广珠铁路鹤山站场为依托的鹤山国际物流港开发建设已经万事俱备,随着南沙疏港铁路即将建设,我市将进入“轨道经济”时期,将带动工业大发展,物流业具有十分难得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

    三、2011年计划安排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根据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生产总值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14%;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36.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
 
    ——单位GDP能耗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量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和市委、市政府提出“争转型升级之先、创幸福共享之城”总体要求,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启动全市现代产业50强项目遴选工作,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10强、现代服务业10强、先进制造业10强、优势传统产业10强、现代农业10强,制定有关扶持政策,树立标杆效应,引导企业主动加快转型升级。
 
    1、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以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鹤山工业城为主要载体,以丽得电子、世逸电子、广明源照明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专项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增资扩产,壮大新光源产业规模。积极做好帮扶服务,加快推进丰江电池、胜达合金、LED本邦电器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及早上马。
 
    2、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努力改变我市长期以来以低端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以电子信息和通信产业、家电产业、汽车产业和化工产业为发展重点,促进制造业向资本、技术密集程度更高的中高端环节延伸。紧紧抓住广佛地区汽车工业崛起、珠三角家电产业扩张升级的机遇,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精密铸造、机电设备、白色家电、精细化工等行业,将我市打造成为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要生产基地和配套产业基地。
 
    3、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产品创新,提高产业集聚,促进制鞋、印刷、纺织、金属制品等优势产业加快由产业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由以贴牌加工为主向研发设计和自有品牌转变,年内争创2枚中国驰名商标、1枚广东省著名商标、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以现代物流业为发展重点,加快启动鹤山国际物流港规划建设,加强策划和宣传推介,积极开展专项物流招商,精心组织参加年内省政府组织的央企招商推介会,高水平引进战略性合作伙伴。二是大力发展休闲养生产业。积极协助和加快推进东方养生社区、盛世岭南国际生态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休闲养生之都。三是因势利导发展房地产业。结合宜居城市建设、城市化进程和“三旧”改造,搞好有关规划,配套完善市政设施、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房地产规划建设水平。四是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推动五金卫浴、鞋业、二手车市场等专业市场规划建设。
 
    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认真组织《鹤山市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鹤山市双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工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抓好农田基本建设、低产鱼塘改造、老区建设、扶贫开发等工作,重点抓好双合镇农田保护区示范基地项目和省人大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案项目。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确保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
 
    6、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以我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基础,以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加快调整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其中,要着力打造共和鹤城新光源、桃源龙口装备制造、址山云乡水暖卫浴三大工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优质稻、健康禽畜、绿色水产、特色蔬菜等八大农业产业基地,形成东部城郊型现代农业、中部外向型高效农业、西部绿色生态农业三大特色组团。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抓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广珠铁路、佛开高速扩建工程;抓紧做好江罗高速、G325复线1期、广佛江珠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动工建设;配合鹤山火车站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协助和推动南沙疏港铁路尽快建设;全力协助国家重点示范工程糯扎渡输变电建设;继续搞好农村道路改造工程,完善各镇客运站场和沿路候车亭建设。
 
    2、推进新城市中心区建设。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为原则,重新对沙坪城区和滨江新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致力打造岭南特色宜居城市的示范区。完善新行政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景观绿化和主要道路建设,力争年内启动政府行政综合楼建设,加快推进新博物馆、图书馆等重要文化设施规划建设。
 
    3、加强重要市政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沙坪河南岸景观综合整治工程,尽快完成新业路、新环路贯通工程和新环路连接三连路建设工程。根据精致化的原则,细化城市管理,切实做好沙坪旧城区美化、绿化,改造容易堵塞的道路,大力整治乱搭乱建等行为,于细微处建设和体现岭南特色宜居城市。
 
    4、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抓住今年是全国水利建设年的机遇,全力搞好各项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提高全市水利设施水平。重点抓好沙坪河流域综合整治、沙坪联围泵站更新改造(包括坦尾电排站重建及西江引水工程、沙坪河排涝站扩建工程)、龙口四堡灌区改造工程等。要尽快主动策划一批重要水利设施项目上报,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特色宜居城市
 
    1、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节约集约使用土地资源为重点,严格执行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改变用地观念,提高土地容积率,鼓励和引导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大力节约利用各种资源,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再生产品。
 
    2、加强节能减排机制建设。完善各级领导班子节能考核目标责任制,强化正常化、制度化的节能减排工作机制,使之成为“低碳城市”行动的重要抓手。落实“十二五”规划各项节能减排目标年度计划,将主要指标分解到各镇街和有关重点企业。贯彻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从源头上实现节能降耗。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改善环境质量,重点抓好市、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工程、马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扩容二期工程,启动垃圾焚烧项目规划建设。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重点污染源和重要区域的监控监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确保生态公益林面积稳定,提高森林涵养水源和绿化环境的功能。
 
    4、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编制城市绿地规划,提升绿化品位和水平。依托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加快推进市立绿道网规划建设,形成具有鹤山特色的绿道网,使绿道成为岭南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村庄卫生环境整治,重点抓好改水、改厕等“五改”工作,完善垃圾集中清运、统一处理的机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重点项目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按照“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和年度重点项目,强化责任,抓好落实。加快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决策机制、保障机制和服务机制,争取每年策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集中资源和力量,加强监管和服务,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切实搞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决策、运作规范、强化监管,努力提高投资效益。今年计划安排政府投资约12.5亿元(含融资项目6.36亿元),重点投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领域。
 
    (五)保障民生改善民权,创建幸福共享之城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树立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理念,全力抓好公共服务、慈善福利、公平正义三大幸福共享工程,努力增强广大市民的幸福感。
 
    1、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优化教育结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继续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加快推进市实验中学和新沙坪中学建设,市实验中学争取在今年秋季开始招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镇教师待遇,全面落实“两相当”政策。
 
    二是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工程。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发挥“中国印刷产业基地”效应,大力发展文化和创意产业。
 
    三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近期五项重点改革,逐步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基本药物“零利润”;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医疗卫生投入机制改革;推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强卫生医疗设施建设,力争完成市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建设。
 
    四是切实抓好社会维稳等工作。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和谐鹤山建设,切实提高公共安全水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应对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认真解决征地拆迁、资产处置、利益分配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2、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完善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创新就业援助模式,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改善企业用工条件,营造良好劳动环境。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健全劳动仲裁调解等劳资纠纷协调机制。
 
    3、加快建立“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城乡统一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大力发展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加快推进惠民苑小区规划建设,计划改造农村危房76户。
 
    (六)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促进因素,决定一个地区发展的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找准重点领域和突破口,加快基本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1、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抓紧研究制定《鹤山市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方案》,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加快公共财政管理、行政审批等方面的体制创新。
 
    2、创新资源利用管理机制。针对资源瓶颈日益突出的矛盾,积极探索资源利用新机制,以土地、水资源、能源、环境容量等重要生产要素为切入点,加快创新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节能减排激励约束、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退出等机制,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3、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以建设服务型、责任型、廉洁型、效能型政府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精力集中到改善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市场监管、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广“一站式”服务、网上办事、网上审批,强化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力度。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加快推进简政强镇工作,进一步扩大镇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