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等六部门公布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2666个传统村落榜上有名。广东共有103个村落上榜,鹤山有一个村落入选,那就是:龙口镇霄南村。
(住建部官网截图)
根据日前发布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全国共有2666个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江门市有5个村落入选,我市龙口镇霄南村是其中之一。入选后,龙口镇霄南村将获得300万中央资金支持。该项资金补助主要用于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保护性修缮、建筑防灾减灾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整体保护,改善传统村落的历史遗存和人居环境。
(通知附件截图)
根据评选标准,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现存比较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源远流长 韵味独特
小小的霄南村有9座大大小小的宗祠,一副副金光闪闪的对联,书写着“发源由北魏,进爵纪西平”、“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诉说着:这里有不一般的历史渊源,这里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村落格局
据了解,霄南村位于龙口镇东部,由霄乡和南安两条村合并而成,常住人口2000人左右。霄南村是一条有着740多年历史的村落,村中以源姓为主。
霄乡村最初的格局是按照南凉城的缩影建设的。霄乡村过去外有护城河,内有城墙环绕,重要的地方还设有烽火台和炮楼,整个村子看起来是个独立王国。先祖源潜夫将此地取名“坚城乡’,意为“比南凉城更坚固”。
解放前,村里还有固定的更夫,围墙边有一个四层高的炮楼,防止盗贼入村,可是这些东西后来都没有了,现在只有南门还有一小段城墙。
村里为纪念祖先而相继建立的祠堂以及建于清末民初的古民宅形成了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300多座古旧建筑保留有鲜卑文化,保存完好的古祠堂有9间,风貌古朴,较为完成地保留了以花鸟、鱼兽、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壁画、砖雕、灰雕、陶塑;村中民宅旧屋设计为二进深,十七坑中厅、十一坑房间,前踏左青龙、右白虎各一挂廊,中为天井,整体即“密口三间”;房屋用水磨青砖作墙体,以花岗岩石板为墙脚,门楣上壁或雕或绘花鸟人物彩图,古色古香。
另外,该村石板巷道纵横交错,既有南方建筑特色,又有北方文化蕴味,每年吸引了很多学者和游客前来研究、参观。
本地饮食
霄乡村布局独特,饮食上亦与本地人不同。他们不吃马肉,睡觉床头要朝北。这是祖辈延续下来的规矩,这一点与北方游牧民族相通。不过,在相貌上,今天的源氏族人已经与本地汉人没多大区别了。
岁月沧桑,眼前一切物是人非。这里的村民穿着普通的汉服,操一口地道的鹤山白话……
谁能想象这些村民的祖先,却是曾游猎于大兴安岭森林和放牧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鲜卑人呢?谁能想象这些当年驰骋冰雪草原的北方硬汉,却不远千里隐居于这南方的水乡呢?
习俗:烧番塔
张素滢 摄
若是认真观察,会发现霄乡东门村前有一处火烧的痕迹,那是他们的传统习俗——每年中秋节都举行烧番塔祭祀习俗。
当晚全村人集中吃团圆饭,饭后村民围住番塔载歌载舞,随后开始烧番塔。据悉,“火供”中秋祭祀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源于鲜卑游牧时期,新到一片草原点上火堆驱赶野兽和表达愉悦旷达的心情。
鲜卑的先人何曾想到他们当年策马草原,载歌载舞的“火供”祭祀竟在今天的南方水乡流传呢?他们又何曾想到他们民族的“根”竟在汉民族中发芽呢?
人杰地灵 薪火相传
鲜卑后裔700多年前定居霄南
鹤山市霄南村源姓村民是中国古老民族鲜卑族的后裔。在该村的宗祠里,大门对联是他们来源的见证。在村中近湖源公祠门上,一副对联写道,“发源由北魏,进爵纪西平”;村中乐隐源公祠门上,对联写道,“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
当地源氏文化研究会负责人源可就介绍,“发源由北魏,进爵纪西平”讲的是鹤山源氏老祖宗源贺受北魏太武帝赐名“源贺”,并进爵“西平王”的故事;乐隐源公祠的“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则是说源贺曾任冀州刺史,治所在今北京,反映了源氏由北方南迁的历史源流。
当地的族谱资料显示,霄乡村(今霄南村)源氏的祖先是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人的一支,他们的姓氏——源,正是古鲜卑姓氏之一。唐朝中后期,源氏后人淡出政治舞台,大部分人以经商和务农为主。南宋期间,源氏南下,先落居广东南雄,后再次南下,最后定居于龙口霄乡,至今已有700余年。
据了解,现居霄南村的源氏共有六坊,分别是北门坊、礼奎坊、东门坊、高第坊、水边里坊和甫兴里坊。
源氏家训入选中纪委廉史镜鉴
据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原院长赵宗福研究,源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富有影响的名门,尤其是源氏第一代源贺,北魏时期不仅功名显赫,而且以勤勉职守、廉洁自律著名于世,特别是其遗训成为了源氏家族千百年来的家训,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家风教育名篇,为后世所称道。
在乐隐源公祠内,悬挂着源氏始祖源贺的遗训——“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问,言思审,行思恭,服思度;目观必真,耳属必正;遏恶扬善,亲贤远佞;诚勤以事君,清约以行己”。
据源荣枝介绍,这些家训告诫子孙不要骄傲狂妄,不要荒疏怠慢,不要奢侈越轨,不要嫉妒他人;有疑难要多请教,言语要审慎,行为要恭谨,服饰要适度;眼睛观察事物一定要求其真实,两耳听话一定要求其正确;要做到抑恶扬善,亲贤远佞;以忠诚勤勉去侍奉国君,以清廉俭朴来要求自己。
“源氏子孙遵其祖训,报效国家,显赫于北朝、隋、唐数代,以致在二十四史中有名可考者多达50余人,加上其他史籍文献更多达80余人。”源荣枝说,“我们的家训还被选入中纪委的廉史镜鉴,以告诫现在的官员如何为官为人。”在中纪委官方网站“廉史镜鉴”专栏中可以看到,《从“奉公不挠”看源氏家风》一文详细介绍了源贺及其子源怀等源氏官员的为官、为人之道。
近代源氏名人
霄南源氏后人时刻遵循先祖遗训,心怀众生,宗族团结,乡里和睦,重视教育,诚信经营。源汝荣、源吉华、源灵昌、源龙章、源秉彝等一大批源氏后人都是近代践行先辈遗训的典型代表。
■ 源汝荣:香港太平戏院掌门人
源汝荣,号杏翘,龙口镇霄南村委会源氏十八世东门坊人,出生于清朝同治年间一个五口贫穷之家。十九世纪末,他只身来到香港,凭着勤劳与隽敏,从零开始,创建和经营久负盛名的太平戏院,成为了香港巨富。源汝荣遵循祖训,行事低调,疏财而厚乡情,凡乡亲到香港,需要地方落脚,他都会悉心安排。他将太平戏院分成九份,从中拨出两份再细分为数份,给予乡亲好友们投资机会。他在太平戏院多次举行义演,为华东医院和赈灾会筹款。他联合在香港经商的乡亲,延续祖辈源炳光的做法,集资购买香港物业,用以收取租金作为乡间祭祖及其他福利用途。他仿效祖辈源灵昌为霄南铺设石板路的做法,将村中新建的街巷全道铺设花岗岩石。
■ 源吉华:源吉林凉茶创始人
源吉华,龙口镇霄南村委会源氏北门坊人。上世纪初,源吉华父子看到广大贫苦人民因无钱买药而常常死于疾病,决心研制效速价廉的良药。经过请教名医和反复研制,他们最后将三十多种中草药材熬成药汁,然后放进青茶叶中,让茶叶慢慢吸收药汁,再晒干成味甘、药性温和的甘和茶,取名源吉林甘和茶。甘和茶畅销粤港澳和东南亚,当地人感冒发烧都常喝而痊愈。在经营甘和茶的过程中,源吉华家族始终以施药济世、薄利多销这宗旨,恪守创始人源吉华遗训——“戒逸豫,戒奢华,但愿饱餐长久饭。敦慈和,敦孝友,务须多种吉祥花”,半为慈善半为营生,以优质、价廉、疗效好而取信于民。
■ 源龙章:七省染料大王
源龙章,龙口镇霄南村委会源氏东门坊人,是当时广东“草根巨商”的代表。少年时期,源龙章为了生活而跑到香港做搬运工。在一次工作中,他帮德国捷成洋行的买办黄镜泉找回一批遗失的货物。为了感谢他,黄镜泉让他做了洋行仓库的管理员。后来,黄镜泉越来越欣赏人品好、善经营的源龙章,就让源龙章接了他的班,做了德国捷成洋行的买办。源龙章接手洋行后,把握时机,用心经营,很快他经营的染料“阴丹士林”就占据了大半个中国。
正因为他的努力,经过“阴丹士林”漂染的旗袍和长袍风靡全国。源龙章也因此成为行业龙头老大,富甲一方,被称为“七省染料大王”。源龙章成为“巨富”后,不忘初心。一方面,他严格要求子女,让子女从小就学会理财,不铺张浪费。他更是立下家训——“好仔不论爷田地,好女不论嫁妆衣”。另一方面,他努力推动“洋为中用”,让子女专门跟德国化验师学习漂染技术,并经过多次试染,自行研发出一种新的面料“晴雨布”。这种布日晒雨淋不易褪色,很受市民的欢迎。源龙章乐善好施,经常帮助同乡开店铺。他办私塾免费招收贫苦学生入读,建慈善堂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此外,他还出资在家乡修建公路、桥梁和医院,像鹤山的同善医院、龙章桥,都是他出巨资兴建的。
村史民俗文化馆展鲜卑历史
2017年,霄南村村史民俗文化馆正式落成对外开放。在文化馆内,展览以“走进鲜卑”为主题,通过“鲜卑起源”“鲜卑的社会生活习俗”“鲜卑群雄并起”“北魏王朝”“鲜卑历史文化对后续社会的影响”“源氏与鲜卑”六个篇章介绍了中国古老民族鲜卑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鹤山源氏的发源等。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鲜卑特色巡游(欧蕊荣 摄)
近几年来,龙口镇委、镇政府一方面加大对鲜卑历史文化、霄南建筑文化和霄南名人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引进香港源吉林源广和有限公司回乡设厂,引入冰心奖儿童图书馆,着力弘扬霄南村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加大对历史建筑物的保护力度,确保修旧如旧,先后修建了东湖公园、源贺公园、霄南村史民俗文化馆、霄南村文化公园等村居设施,盘活祠堂和闲置古民居,成功举办了鲜卑源氏历史文化研讨会、龙口牛肉美食节暨吉他音乐嘉年华等系列活动,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宜居宜游的霄南村,先后被评为广东名村、广东省传统村落和广东省古村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焕新姿
新建生活污水处理池(谈志雄 摄)
去年以来,霄南村还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扎实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建设美丽宜居家园取得了明显成效。
霄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源庆健说:“这次霄南村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鼓舞我们全体村民更好地传承源氏家风,打造美丽宜居霄南。下一步,我们村委会会继续团结带领广大村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保护好传统建筑,弘扬传统文化,助推霄南乡村振兴。”
此次,龙口霄南被列入“国字号”名录是对鹤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次鼓舞。近年来,龙口霄南以挖掘传统文化源点和“整”“治”为抓手,使古村落实现美丽“蜕变”,绽放时代新颜。接下来,鹤山将会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让我们期待越来越靓丽的鹤山乡村。
记者:陈楚文
部分来源:龙口镇、鹤山旅游
责任编辑:何苑珊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