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人民政府
桥都中国

国徽

鹤山市人民政府

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点赞!鹤山龙的传人获评高级工程师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日前,2021年度广东省乡村工匠民间杂技专业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出炉,我市共2人破格获评全省首批乡村工匠高级工程师,分别是咏春拳传承人冯家辉、鹤山狮艺传承人冯应毅。

  咏春拳和鹤山狮艺作为本土传统民间技艺,在鹤山已有百年历史,2007年成功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鹤山人引以为豪的宝贵文化财富。鹤山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赖于冯家辉、冯应毅这样龙的传人一代又一代地去发扬光大,走向未来。

弘扬咏春文化  打响功夫名堂

图片1_副本.png

▲冯家辉师傅在表演咏春拳

  冯家辉,1980年出生,12岁起跟随父亲冯根珠(咏春拳开派祖师梁赞在家乡古劳的第四代传人之一)研习鹤山咏春拳,习武近三十载。2008年在古劳镇穆便坊开设家庭武馆——“古劳偏身咏春拳馆”,成为咏春第五代传人,愿望是将所学的咏春拳传承下去。

  为了更好地将咏春拳传授给下一代,冯家辉不断钻研,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咏春、学习咏春。他打破保守观念,摒弃以往闭门教学模式,广收徒弟,他的学生不仅有来自当地、外省,甚至还有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多国。古劳偏身咏春拳馆被授予为“鹤山咏春拳传承基地”。2015年,冯家辉被任命为鹤山梁赞咏春拳武术协会第一届副会长,以及鹤山梁赞咏春文化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主席。

图片2_副本.png

▲冯家辉师傅广收徒弟

  冯家辉凭着对咏春的热爱,在鹤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把咏春教学进驻校园,并借助于媒体影像技术和练习软件设施多样化,使学生能进行更科学的体系训练和学习。他受聘为鹤山职业技术学校咏春拳社团指导老师,致力于把参照鹤山咏春拳编制的“咏春操”推广至市内各中小学。在省武协的支持与指导下,冯家辉与其他咏春拳馆教练协助鹤山市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咏春武术段位考评,让咏春拳教学成为鹤山独特的教育景观,为咏春的传承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他还带领徒弟参加2020年广东省首届演武大会暨《中国武术段位制》段位技术考评,徒弟们分别获得多项金奖。

  近年来,鹤山市委市政府投入大量资源,着力打造咏春文化品牌。为发扬传承鹤山咏春文化,修缮了梁赞故居,兴建了梁赞文化公园、古劳龙舟公园等一批集旅游、教育、传承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非遗传承基地,2015、2017、2019年举办了三届鹤山梁赞咏春文化节,2017、2019年举办两届“咏春擂台”国际邀请赛等。

  冯家辉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将致力让学员在学习咏春拳的过程中练就“鹤”一般的从容淡定,也传承到了咏春拳的浩然正气。我们会灌输几点文化内涵给下一代,主要是起源、发展、传承和寻宗。这里面有武德、修养、尊师重道等,要让他们知道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好处,将鹤山咏春拳一路传承下去。”

鹤山狮艺热血传承 舞出新天地

图片3_副本.png

图片4_副本.png

▲冯应毅师傅传授鹤山狮艺

  冯应毅,1983年出生,鹤山市沙坪越塘平西村人。冯应毅的外公冯胜辉是广东狮王冯庚长传人,他自小受到熏陶,对鹤山狮艺有着浓厚的兴趣。1995年开始,他跟随外公学习狮艺,逐渐领悟到鹤派狮艺的精妙之处。

  坚持开门办馆,广传授艺。2017年,冯应毅与狮艺界几位师兄弟创办成立鹤山市龙狮运动协会,担任常务副会长一职。2018年,受本市共和镇平汉、里元两个村委会邀请,到村里教授冯庚长狮艺。冯应毅还带领协会弟子到四乡广传授艺,授徒遍及周边五十多个村。

  不遗余力传承鹤山狮艺,弘扬本土文化。冯应毅还将冯庚长狮艺带进校园,2018年,他担任鹤山市昆仑学校及共和镇平岭小学龙狮国术教练,为学生编排一些既易于上手又能传达鹤山狮艺内涵的套路和形式,让鹤山传统狮艺文化在校园得以播种萌芽。同年,他受邀到广西贺州市,指导该市龙狮运动协会成立和推广狮艺工作。2019年3月,又应邀到云南帮助禄丰龙狮运动协会成立推广狮艺工作。多年来,冯应毅连同他的徒弟,以及一众师兄弟参与各项赛事,取得较好的成果。

  冯应毅表示,鹤山狮艺要在创新中发展,也要在传承中将遗失的东西找回来。“鹤山狮艺的一个特点,是套路都有故事情节。我们馆里教的套路是‘入洞’‘睡’‘醒’‘出洞’‘花柱’‘登台’‘过三山’和‘爬高杆’。比如,在‘过三山’中,设计了毒蛇拦路等‘青阵’,这样狮艺表演就不会显得呆板沉闷,好看多了!”冯应毅说。

  时至今日,鹤山市不少地方设立了狮艺传承馆。据统计,目前鹤山市有成规模、展演频次较高的狮队21支,另外各村镇狮队多达百余支。下一步,冯应毅带领鹤山市龙狮运动协会计划召集鹤山狮艺传承人,共同商讨鹤山狮艺的具体规范和标准,对各狮艺馆的套路进行改良和整合;同时,通过历史文献、影视资料、拜访非遗传承人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还原相关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何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