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人民政府

国徽

鹤山市人民政府

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舞蹈之母”戴爱莲传略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戴氏爱莲者,粤中新会杜阮人也。本名吴爱兰,丙辰年(1916.5.10)生于西印度群岛,长于异域烟波,然血脉如长河贯地,终归华夏。其人纤骨似柳而志若苍松,目含星辉而步生莲华,世称“舞蹈之母”“中国邓肯”,誉满寰中。

  初,弱冠渡海赴英伦,习舞于雾都。尝与奥人维利者,情窦初开,相知于石膏飞屑间。彼时少年慕艾,然君子有成人之美,见维利已有盟约,遂敛衽而退,其决断若此。后以欧战烽起,扬帆东归,时年廿四,犹携西洋舞技,欲振中土舞魂。

  及至香江,逢画坛奇才叶浅予。二十日定姻缘,世人皆诧其迅捷。然戴氏行事,素如惊鸿踏雪,兴之所至,虽九死而不悔。尝偕夫跋涉川康绝域,越二郎雪岭四千仞,渡泸定铁索十三寒。瘴疠侵肌,匪患环伺,犹能采边民之舞,录羌笛之韵。归而设“边疆乐舞大会”,开化外歌舞登大雅之先河,时人叹为观止。

  戴氏以舞载道,其作如星河璀璨。萃其代表作如下:若《荷花舞》,取材陇东秧歌“莲花灯”,化静为动,以圆场步拟碧波荡漾,裙裾缀荷,若凌波仙子。此舞于1953年世界青年联欢节获银质奖章,更被赞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其词曰:“蓝天高,绿水长,莲花朝太阳,风吹千里香。祖国啊,光芒万丈,你像莲花正开放。”《飞天》,开敦煌舞之先河,长绸飘逸若云霓,双人舞姿尽显盛唐气象,1955年获国际殊荣。抗战诸作:如《游击队的故事》《思乡曲》《瑶人之鼓》《东江》《空袭》《卖》,或以鼓声激荡民心,或以身姿泣诉离乱,皆成烽火岁月之艺术丰碑。边疆采风:1945年与叶浅予赴川康,跋涉四千米二郎山,渡泸定铁索,录藏、彝、苗诸族舞谱八部,后创《甘孜古舞》《苗家月》《瑶人之鼓》等,使边陲歌舞首登大雅之堂,开民族舞蹈艺术化之先河。

  戴氏掌教鞭凡六十载,开宗立派,泽被后学。一为创校兴学:1954年领衔筹建北京舞蹈学校(今北京舞蹈学院),为新中国舞蹈教育之基石,门下英才辈出,桃李盈门。二为舞谱传薪:八十年代倡办拉班舞谱班,使西方舞蹈理论融于华夏舞脉,开中外学术对话之窗。三为舞蹈大使:率团访英、美、法、意、丹麦、瑞典诸国,促《荷花舞》《飞天》展于世界,1981年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列其雕像于厅,誉曰“荣誉属于中国”。

  戴氏历职显要,躬身力行。首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团长,执掌艺坛牛耳。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参议国是,以艺谏言。位至中国舞协主席、国际拉班舞谱学会副主席,融民族精粹于世界舞林。暮年加入共产党,临终捐产予国,遗言:“我乃国家之人。”赤忱可昭日月。

  昔人云:“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戴氏以弱质女子,肩民族艺脉,虽情路坎坷而志节不堕,诚可谓“舞界擎天柱,华夏女儿魂”。然情路多蹇,十年鸳盟终成参商。当其抱病失嗣,欲诉衷肠而不得;红妆独守,惟见画案墨痕深。遂决然求去,世人或讥其悖德,然观其一生,宁负虚名,不负本心。后适丁宁,少其廿载,实乃薄幸郎君,文革劫难来时,卷箧而遁。戴氏饲豕、种菜于荒村,尝自嘲曰:“择路自往,择人自承,虽碎齿和血,亦当含笑。”

  暮年赴美,重晤初恋维利于病榻。昔年玉树今委地,伊人推椅伴残阳。或问其故,答曰:“情之为物,不在朝暮,惟存本真。”临终言笑晏晏,谓有义子三千,未憾无嗣。九十而终,遗言犹念未竟之业。

  丘麦曰:观戴氏一生,舞以载道,教以传魂。其作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飞天》破苍穹以追梦,皆寓家国情怀于形神。考戴氏情路,如见惊涛拍岸。其舞也,聚山川灵气;其情也,挟风雷之势。或谓妇人当以柔顺为德,彼独破茧凌霄,虽百折而不回。至若晚岁抚昔人于病榻,非关风月,惟守初心。此等襟怀,岂井蛙可测?真乃舞界奇女子,情场大丈夫也!

(作者:丘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