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氏健廉,开平水口泮村人也,甲子年(1925)腊月生于穗城西关。其族累世簪缨于梨园,堂伯邝新华者,同治间粤剧泰斗,重建八和会馆,被尊为会首;外祖声架南,南洋驰名武生;舅父靓少佳,省港大班正印小武;舅母何芙莲,亦为名旦。女幼承庭训,八龄即随留声机习粤曲,每于父宴客时歌之,得赏二毫,初露锋芒。
弱冠遭逢国难,日军侵华,辍学南渡,拜舅母何芙莲为师,初名小燕红。靓少凤见其聪慧,授以发声行腔之法,且以“红线盗盒”故事喻之,遂更名红线女。甲申年(1944),于肇庆首用此名,自此艺震两广。时香港沦陷,女居师家,日间摆摊鬻衣,夜则练功不辍,尝谓:“乱世浮萍,唯艺可安身立命。”
抗战胜利(1946)后,居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又学京昆、西洋声乐,融于粤剧,创“红腔”。己丑年(1949),演《一代天骄》,香港报章称其“声若凤鸣,响遏行云”,红腔始成。壬辰年(1952),改编《蝴蝶夫人》,以旦角唱腔融入美声技法,观者倾倒,时人赞曰:“红腔一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乙未年(1955),自香江返穗城,入广东粤剧团。尝谓:“粤剧者,岭南之魂也。吾当以艺报国。”遂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设计身段;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周小燕润色《思凡》唱腔。博采众长,终成“红派”艺术。主演《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塑造翠莲、朱帘秀、王昭君等形象,或婉丽,或刚烈,皆楚楚动人。《山乡风云》中饰刘琴,融传统程式于现代戏,突破窠臼,粤剧革新由此迈新阶。
丁未年(1967),遭逢浩劫,黜为庶人,被迫离开舞台十三年三个月,扫街、务农,然未尝废艺。尝于英德茶场养鸡,偷以竹枝作水袖,吊嗓子、练身段、跑圆场、走台步,红卫兵问之,昂首答曰:“艺在身,心不死。”
复出后,为振兴粤剧,奔走呼号。戊辰年(1988),率团晋京,演“红线女专场”,一曲《荔枝颂》唱尽岭南风情,观者动容。尝言:“粤剧非老调,当随时代而新。”乃创红豆剧团,提携新秀,言传身教。蒋文端、欧凯明、郭凤女、苏春梅、赖琼霞、余阳丽等,俱为红腔传人。丙子年(1996),广州建“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之日,七秩高龄仍登台演唱,声韵不减当年。尝言:“吾生一日,必为‘南国红豆’尽一日之力。于粤剧,吾情至深,虽死无渝!”
红线女从艺七十余载,演剧近百,弟子上千,拍片九十余部,所创“红腔”,如《荔枝颂》《昭君出塞》《搜书院》《卓文君》等,脍炙人口,传于四海。其声“甜脆圆润,刚柔相济”,音域宽广,高音如鹤唳云端,低音似泉鸣幽谷,世称“女腔”。尝随团出访朝鲜、越南、美加诸国,所到之处,观者如鲗,万人空巷,“红线女热”风靡一时,田汉赠诗“妙技真奇绝”,周总理赞其为“南国红豆”,毛主席题词“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晚年犹笔耕不辍,编导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开先河之举也。一生殊荣加身:辛巳年(2001),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授“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同年,广东省政府颁“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癸未年(2003),获文化部“造型和表演艺术创造研究成就奖”;己丑年(2009),获“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颁奖词称“以艺载道,德艺双馨”。庚寅年(2010),得“白玉兰”终身成就奖;辛卯年(2011),广东省委授“优秀共产党员”;壬辰年(2012),膺“全国三八红旗手”。癸巳年(2013)冬月,病逝于广州,享年八秩又九。临终前,犹以《荔枝颂》词自勉:“一果一木来非易,多少园丁挥汗雨。”
丘麦曰:红线女者,粤剧之魂也。幼承家学,长而革新,融京昆西洋之技,铸红腔红派之魂。以艺载道,以心传情。其艺,如荔枝之甘美,如昭君之悲壮,如珠江之浩荡;其德,若翠竹之坚韧,若红梅之孤高。虽经沧桑,初心不改,真可谓“劳动人民之红线女”也。其功业,当与岭南山水同辉,其精神,永为后世所仰!
(作者:丘麦)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