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喜见冯庚狮艺有传人
来源: 鹤山旅游网    时间: 2010-01-13 11:49
【字体: 】【 打印】 【 关闭
    1999年9月30日,由鹤山市政府主办、鹤山市体育局承办的1999“狮王”大赛在市体育馆举行。真是狮艺精湛、掌声雷动,群情雀跃,盛况空前。这样高水平的大赛,在本市来讲,可说是胶所未见。
    为了热烈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各镇和有关战线、单位,对这项弘扬民族传统的文化体育活动,都十分重视,认真对待,进行精挑细选,把狮艺精湛、狮技娴熟、表演最佳的狮团推荐到市参加比赛。各狮团也十分认真,有的老将挂帅,在传统狮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有的到外地礼聘名师回来执教;有的选正良材派到外地拜师学艺;有的尽量挖掘优秀的传统节目参赛;还有的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以狮艺录像中的高难动作和精彩镜头作借鉴,勤学苦练,力争赛出好成绩。有三队狮按现行国际比赛风行的要求作桩上舞,只见醒狮在高低不一的桩上高跳低伏,难度高而惊险,步伐当而稳健,造型美而神采奕奕。有以深厚掌力采椰子青的(仅凭一双肉掌,把一个椰子的衣剥去。)有以娴娴熟精湛狮艺采螃蟹青、蛇青、桥青、水盘青和滚球等,真是各有特色,各擅胜场。狮子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观念赞声不绝于耳,叹为观止。
    据粗累统计,在这次参赛的19队醒狮中,有9队狮是师承“广东狮王”冯庚长的狮艺,而这9队狮中,又有5队进入获奖的前8名,算起来,这9队狮的运动员,有不少是冯庚长的第三、四、五代传人。
    据有关资料记载:冯庚长,又名冯庚,字展鹏,现沙坪镇越塘村大朗坊人,生于清咸丰年间。庚长天资聪颖,性尚武,悟性极高,年少时即随其父亲习武,(其父乃少林俗家弟子。)“名师出高徒”,庚长的武功底子深厚扎实,宗洪佛派拳术,有“洪拳佛掌”之称,年稍长,适逢邑人名医冯了性在佛山设医馆行医,(后落籍佛山,现市面仍有“冯了性药谱”出售。)了性不仅术擅歧黄,悬壶济世,而且对武术、狮艺都很有研究,回乡时曾将狮艺、武艺和医术传授于乡人冯姓子弟。得意门生有冯庚长及雅瑶村冯一斋、冯植华兄弟等多人。由于庚长对狮艺十分喜家,且武功底子已很深厚,在继承冯了性传授狮世的基础上,还深入钻研,精益求精,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如他观猫戏鼠而悟出狮型猫步,把猫的动作与狮的性格密切结合起来,分为“喜、怒、惊、乐、疑、醉、睡、醒”等八情,以及“见物必疑,见青则喜,见红则惊,见水由戏,见柱则咬,见木则拔,见台阶梯级则探步探首。反复闪缩,进迟豫才踏足登临”等性格表现。步型分为捕鼠|玩耍、戏鼠、捕鸟、高窜、低伏、跳跃、滚翻等八种,正是:“精可灵猫伺鼠出穴,动可灵猫捕鼠敏捷”。此外,还有“五法”、“六要”、“八节”等。
    庚长公狮艺出众,是与他对狮艺的爱好、潜心研究、不断创新和有深厚的武功底子分不开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前人舞狮,重于嬉戏,狮路不通,造型不美,庚长有见及此,遂与其师弟胡沛(雅瑶镇古蚕村人)认真研究,决定以猫为借镜,在武馆中养猫数只,以便经常细心观察猫的形态,举动和步伐,从而仿其神态。与此同时,还在馆中装辘  ,以细长绳系一绒球,冯、胡二人立于远处,把绳扯动,使绒球上下翻滚,小猫见状,觉得好奇,于是上前将绒球嬉戏,高窜低伏,千形百态,十分生猛。冯、胡二师能做做“察之者尚精,凝之者贵似”,从猫的举动中得到启发,进而创出脍炙人口、传誉四方的“狮子滚球”等狮技节目,神态逼真,惟俏惟妙。
    据《“广东狮王”冯庚的舞狮奇技》一文介绍,冯庚长与胡沛二人,为研习狮子的登山与跳涧,他们把八仙桌摆在堂中,两桌间距12尺,冯舞狮头,胡舞狮尾,由地下跳上台面,再由这台面跃过那台面,经过不断练习,日久有功,结果在最高时每叠到6张八仙桌高,狮子跳涧,一跃而过,百无一爽,称为一绝。庚长舞狮,尤以采高难度的青而著名。据前辈说,在某次“神诞”时,有一好事之徒,在一石桥底挂青,以考究参与庆贺“神诞”的几头狮的技艺行前头的七、八头狮,眼见这高难度的挂青,都是“知难而退”,而冯庚舞的狮却“知难而进”,他与舞狮尾的密切配合,凭着深厚的武功,以双脚钩着桥边的柱,弯身下去,把这难度极高的“桥底青”采了,由于技压群雄,一时名声大噪,这些高难度的动作,被当时的狮艺界评论说,这样高超绝伦的狮艺,可说是旷古绝今,既是前无古人,后也恐怕难有来者了。
    与此同时,庚长还把佛山型的狮头加以改进,嘴作椭圆形,形态威猛,其额角与眼睛不怒而威。狮头较轻,舞法灵活,尤其微小动作,更表演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狮被较佛山型的各短,配合与转动较方便,颜色七彩缤纷,鲜艳夺目。狮型一改,另树一帜,成为广东两种狮型之一。(即佛山型和鹤山型。)这种狮型不仅盛行于鹤山及邻县、市,而且也风行于东南亚各地。
    众所周知,舞狮是一种多项动作密切配合的文娱体育活动。不仅狮头和狮尾的步伐要一致,而且要狮的每个动作与鼓、锣、钹的密切配合,狮头怎样舞,鼓便怎样敲,锣、钹就怎样打,都有严格的规定,已成套路。若大家对狮路娴熟,平时配合惯了的,舞狮头的纵然一时忘记,一听鼓点,便会立即跟上去。为各走各的路,各吹各的号,没有节奏,狮头纵然舞得出神入化,而锣鼓配合不好,还是不好看的。因此,庚长在创新狮艺的同时,还创造出一套雄壮威武、悦耳和节奏感很强的“七星鼓”法。相传,过去冯庚出狮,一事实上要找一位在越塘南门市当理发匠的人去其鼓手。由此可见,狮与鼓的配合是何等重要。
    武谚说:“功夫无息法自修”,随着时日的过去,庚长对武艺和狮艺的不断苦练,因而日臻精湛,当时无出其右者。“名师击高徒”,庚长的门徒日渐见多,如冯仍、冯巨、冯振标、冯振威、冯德、胡胜、严三、李怡生、吕福玲、易容……等。在众徒中,尤以冯仍、冯巨、冯德、李怡生、严三等为佼佼者。
    由于冯庚的技艺精湛,是以教出不少击色的弟子,1921年(辛  年),广州成立新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当时鹤山的“鹤邑怡怡堂”醒狮团到广州,庆贺“孙大总统就职”,应鹤山乡亲们的邀请,在海珠桥畔的果栏街“开盘”(“开盘”,即作狮艺和武艺表演。果栏街是最多鹤山人聚居的地方。)这时,适逢广州有间较有名望的武包也在不远的地方作狮艺表演。初,该馆的狮艺,吸引了很多群众,后来,由庚长公的弟子冯巨舞狮,精湛的狮艺,雄壮的鼓声,不断的喝彩声,把欣赏该馆狮艺表演的逐渐吸引到“鹤山狮”这边来了。这次,冯庚的狮艺再一次在“省城”亮相,名噪一时,口碑甚丰。狮艺界前辈,至今谈起此事时,仍津津乐道。
    冯仍,(沙坪镇中东西横基村人。)曾在沙坪镇冯家祠设馆授徒,徒众逾千,四乡知名,有“洪拳佛掌师父仍”之称。他们的儿子冯昌、冯龙,也在四乡教习狮艺和武艺,口碑颇丰,他的第三儿子柏良,远赴南洋,曾在越南,新加坡、马来亚等地授艺。师父仍的孙儿泽春,于1948年,年方14岁,已到越塘村心等地传授狮艺,可说是“狮艺世家。”
    于40——60年代,其狮艺扬名于沙坪四乡的冯祯师傅(雅瑶镇大峡岗村人),就是师傅仍的入室弟子。抗日胜利后不久,雅瑶村群众,为庆祝抗战胜利而“出游”,很是热闹,当时,由曾在该村执教狮艺的冯祯师傅在“猛潦桥”上表演狮艺醒狮过桥中的采青,饮水翻滚等节目,尤为精采。有些动作高难而惊险,稳健而生猛,高超的技艺,吸引了几千观众在观赏,把桥附近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成为群众茶余饭后一美谈。
    这次参加鹤山“99狮王”大赛的运动员,有不少是冯庚的三、四、五代传人。如在这次比赛中,屈居季军的沙坪镇村心醒狮队,于八十年代本县举行多次的狮艺比赛中,屡获冠军或亚军。在这次比赛中,大家可看到其狮艺精湛,功底扎实,造型生猛,舞出“鹤山狮”的威武雄姿,高难动作稳健而精采,“七星鼓”法雄壮而悦耳,锣、鼓、钹声抑扬顿挫,节奏感很强,与狮头每个动作配合得宜,恰到好处,当场的掌声雷动,势为潮勇。赛后,一些狮艺界评论说,若从继承和发扬冯庚的传统狮艺这角度而论,越塘村心这头狮是做得很好的。
    另外,庚长公的另一位入室弟子李怡生(龙口镇三凤人),远走南洋,于1920年,怡生在新加坡发起和组织“怡怡堂瑞狮团”,并亲自任教。冯庚的狮艺,就是这样传到新加坡的。之后,每年都舞狮到“碧山亭坟场”,祭祀本邑先贤,逢喜庆事,都舞狮去庆贺。这是第一头醒狮在新加坡出现,群众感到新鲜、惊奇和仰慕。1939年,鹤山同乡会成立,“怡怡堂瑞狮团”也即改为“鹤山醒狮团”了。及至日寇南侵,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沦陷,狮团停止活动。到1945年光复,鹤山狮团被邀请参加“光复游行”,当日鹤山狮雄姿的照片,由国家历史档案局张贴在圣淘沙旅游胜地,以供游人观赏。(圣淘沙乃新加坡的旅游胜地,世人有“去新加坡旅游的,如没到过圣淘沙,不算去过新加坡”之说)。
    1945年抗战胜利,犹如大地绽春雷,鹤山狮团也恢复活动,当时由施春荣先生任狮团部长,由庚长公的再传弟子、李怡生师傅的衣钵传人吕新尧先生(本市共和镇丰塘村人)任教练,吕师精蔡家拳术,拳技宗岭南洪佛派,乃新加坡的武林名家,当是时,爱好狮艺和武术的青年为李锡泉、何启成、何沃安、李权、李忠、梁华富、吕耀斌、吕荣添、何家煌、李洪沛等,都随吕师习艺名师出高徒,传艺者谆谆教导,习艺者孜孜不倦,大家都铭记吕师傅“得能莫忘”的教诲,勤学苦练,之后很多人都成为此道为高手。如吕耀斌先生,除连任三届新加坡全国狮艺竞争赛评判外,还先后担任三个狮团的教练和四个狮团的顾问,可谓德高望重的狮艺界名家。又为梁华富先生,从十五岁开始,数十年如一日,在鹤山狮团练出鼓绝技,素有“鼓王”之称。他于1976年新加坡、日本、韩国三国击鼓大汇演中,技压全场。于1979年东南亚出鼓大会上,独击三面大鼓,手、脚、口并用,报纸形容他“手击鼓面为雷鸣,脚踏鼓面,回身旋步,口  咤风云变色”。中西各报大字标题刊登报道,“东南亚鼓王”之名不胫而走,名噪一时。
    1949年10日,为庆祝“新加坡鹤山同乡会”(1952年易名为新加坡鹤山会馆)成立10周年,鹤山狮团在新世界游艺场公开表演。这次公开表演,由于师出名门,训练有素,人才济济,技艺精湛,狮团成员个个都“食过夜粥”(即不过武术)的,阵容鼎盛。在表演前数天,报章已广为宣传,家喻户晓,至演出之夜,人潮如流,交通为之阻塞,要烦警车开路。是晚分演的有“醒狮回头望、登山遇青、双狮会、樵夫遇难、少侠战双狮救樵夫。少侠伏双狮回山”等六个节目。精湛的武功,非凡的狮艺,卓越的鼓点,轰动了整个狮城,名声大振。
    时隔一月,鹤山同乡会为筹,募救济世界难童基金,其狮团又在新世界游艺场义演,表演了“仙骑逆师下凡,书生赴京,仙骑深山修炼失珠,仙童得球戏蛮狮,单刀侠伏狮回山”等五个节目,又一次震动了星洲。“新世界”的主持人非常赞许,各概报章大力报道,把这次演出誉为“本邦有史参来狮艺的最高拳”。当时的报章,便把鹤山狮称为“狮王”了。
    1952年春节期间,鹤山狮团循倒在大坡一第采青。到牛车水区时,在万拿街娱乐堂大门前,有人摆设了“后花园种竹”的青阵,同时又有人在沙莪街星华剧社楼下摆下了“佛门阵”青,据说此青阵是粤剧已故名伶李元亨精心设计摆设的,其目的都是想考察“鹤山狮”的艺术智慧和武功,用心可谓良苦。这两个青阵,都被该狮团以高超的智慧、娴熟的狮艺,卓越的武功一一破去。经此一役,狮团的声誉更隆,各会馆又纷纷成立狮团,聘请鹤山狮团的高手去当教练或顾问。如梁华富先生,曾历任10个狮团的团长、名誉团长或顾问,可算是“能考高劳”了。
    1953年元宵节,邵氏机构在新世界游艺场主办游艺晚会,特邀鹤山会馆醒狮团前往表演,当晚表演的节目为《瑞狮报吉祥》,内容分为“喜神戏雄狮、双狮戏绣球、雄狮庆丰年、猛狮闹远宵”等节目,十分精彩。这次,由鹤山的舞狮前辈,以灵巧功夫在围墙上表演多种翻身跳跃,难度极高,矫健势雄,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动作,快时如万马奔腾,慢似潺潺流水,急像风雷激动,静若老僧入定;鼓声则抑扬顿挫,跌宕有致;只见惟俏惟妙的狮形猫步,又在进入游艺场大门后之竹丛顶上,以灵活动巧妙之高难动作,采下高青,观众掌声雷动,叹为观止。当场有名家代表联写“狮王之王”四字,赠给鹤山狮团。次日,各华文、英文报纸,纷纷刊出《狮王出巡》、《共庆元宵》等大标题,又再一次称鹤山狮为“狮王”。之后,“狮王”的美誉便为众馆公认为。新加坡国虽不大,人口不多,而狮团却有四百多个,鹤山狮能获得“狮王”美誉并且五十年来历久不衰,是难能而可贵的。
    2000年3月,新加坡鹤山会馆组织“回乡文化访问团”返鹤山访问,狮团也随行。3月29日在鹤山市体育馆表演狮艺(狮子出洞)、鼓艺一人击三面大鼓)、旗艺(一人以前额顶起一面大旗),使鹤山乡亲大饱眼福,得偿素愿。庚长公的一位第三代弟子、狮艺教练说,久闻新加坡的鹤山狮是狮承庚长公的,狮艺超群,享誉东南亚,有“狮王”之称,现在新眼见到,果然名不虚传,其狮路、鼓点和我们的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的狮子造型,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真是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师出同门,感到份外亲切。
    清末年间,庚长由于狮艺精湛,名噪一时,频受邀请到省、港、澳、佛和南洋各地表演,有口皆碑,各地的狮艺界及武林名家,对其狮艺极为赞许,十分钦佩,并一致公认他为“广东狮王”。至四十年代,香港武侠小说王陈劲先生(即“我是山人”),曾撰写发行了《广东狮王冯庚长》的专辑。
    庚长公为弘扬狮艺,数十年来呕心沥血,献出了毕生精力,不仅为南中国的狮艺创出一条新路子,而且也为我市民族文体育活动增添了一朵鲜艳的奇   ,他在中年时,还写下了《狮性篇》和《洪拳佛掌上下两趟》留传于世,不失为在狮艺上一代宗师的风范。
    看了这次鹤山“99狮王”大赛,浮想联翩,鼓见《广东狮王冯庚长》的狮艺在海内外都有出色的传人,十分快慰,特执笔以为记。




附件:

鹤山市人民政府 主办 鹤山市科工商务局 承办
维护电话:0750 8805581 邮箱:webmaster@heshan.gov.cn
粤ICP备05080285号-1 粤公网安备44078402440793
网站标识码:44078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