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村、源氏,一个在鹤山人数并不算多的姓氏,一座古老的村庄,鲜为人知的是,这里的源氏竟然是中国历史上的鲜卑族后裔;而在当地,源氏、霄乡村(现已并入霄南村)在过去曾显赫一时。
鹤山源氏老祖宗受北魏太武帝赐名“源贺”
霄乡村看上去与邻村没什么两样,但是读村中祠堂的对联,记者却发现,源氏并不那么“简单”:在村中近湖源公祠门上,一副对联写道“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村中乐隐源公祠门上,对联写道“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无不透露出这个村源氏不一般的历史渊源。
源氏文化研究会的源可就告诉记者,“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讲的是鹤山源氏老祖宗源贺受北魏太武帝赐名“源贺”,并晋爵“西平王”的故事;乐隐源公祠的“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是说源贺曾任冀州刺史,治所在今北京(旧称北平),反映了源氏由北方南迁至霄乡的历史源流。
族谱历史资料显示,霄乡源氏的祖先是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古鲜卑人的一支,他们的姓氏—源,正是古鲜卑姓氏之一。
现居霄乡的源氏共有六坊,分别是北门坊、礼奎坊、东门坊、高第坊、水边里坊和甫兴里坊,约千余人,分散在香港及海外的源氏后人约2000余人。
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起,就开始主动、彻底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生活习惯、与汉人通婚的鲜卑人,到隋唐时,各方面已和中原汉族无甚区别。定居霄乡700余年的源氏,早已习惯了此乡此土的生活。
“现在的少数民族中,并没有鲜卑族,我们都是汉族,”霄南村的源志雄说,“从祖先迁居到这里,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除了一些细小的细节上有所不同,现在的生活习惯、习俗跟当地其他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源可就告诉记者:“在过去,我们这里一些农具的名字还带有秃发的字样,应该是从祖先哪里继承下来的。不过,现在随着时代发展,这些农具都没有了,保留下来的历史资料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