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政府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实地考察鹤山市鹤城镇古文化。他指出,彩虹岭古道是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孔道,鹤城镇很有可能是客家人南迁的重要中转站。
彩虹岭古道是连接海陆丝绸之路重要孔道
鹤城镇位于鹤山市中部,是雍正10年鹤山建县时的县治所在地,距今270年,历史悠久,人文古迹众多。彩虹岭山系位于鹤城镇西部,跨越其屋脊的彩虹古道是清代以来联系粤西与粤中的重要交通要道。昨天,站在彩虹岭隧道前,黄伟宗教授略有激动:“8月8日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突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元素,这让我百感交集。现在,距我们不远的彩虹古道就是古代中原至岭南沿海经鹤山的必经之路,也是连接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孔道。”据了解,彩虹岭古道从清初建县时开始修通,以李白诗“两水夹明月,双桥落彩虹”之意而取名。
鹤城客家文化值得深入研究
在鹤城镇2007年竣工的“五子园”街头公园,黄教授手抚一块“客家精神”石碑,对记者说:“这是我见到的第一块有关‘客家精神’的石碑,他们立这块碑在这里很有意义。”黄教授介绍,在当地民间有“五子下鹤山”的传说,为的是纪念客家人入迁鹤山的移民高潮。清朝雍正年间鹤山设县时,全县只有8000人,为了充实人口,当时的鹤山县令从河源、平远一带招募农民前来垦荒,以吕子良、谢子耕、黄子成、陈子亨、杨子汉为代表的客家人先后从粤东迁入,开荒创业。因为这几个人名字中都带有“子”字,所以此次移民潮被称为“五子下鹤山”。“这里很可能是客家人南移的中转站之一,客家人从粤东来到这里,再从这里转移到海外。这块石碑很好地反映了客家人精神,也就是开拓精神。”黄伟宗表示,在有机会的时候,他将和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再度对鹤城镇客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据介绍,鹤城镇现有人口3.2万,其中95%为客家人,是我市客家人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黄伟宗一行还来到现鹤山市二中背后的鹤山鹤顶亭考察,这里是现鹤山市的得名地。同行的鹤城镇负责人介绍,现鹤山市二中是古县衙所在地,而其背靠的小山,则因“有山形似鹤,故名鹤山。”鹤顶亭立于鹤山之巅,曾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乾隆19年,文革期间遭毁,1997年重建。从鹤顶亭西望,可看到昆山、仑山两峰对峙,彩虹岭山系绵延不绝,黄伟宗教授对古人的建筑布局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