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鹤山客家史》 温伟强
去年底,鹤山市客属联谊会送我一本《鹤山客家史》,打开一看,从导言到第一章至第十章的目录编排,再到每一章节内所使用的各种资料、史料,洋洋25万字给了我一个直截了当的感觉:这是一本有较高质量好书!可以说,《鹤山客家史》的出版面世,是我市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它将对我市7万多客家人继承和发扬客家传统,弘扬客家精神起重大作用,由此,我既添加了对作出编写该书决定的我市客属联谊会的敬意,也添加了对为该书呕心沥血的主编徐晓星老师的敬意。 我的敬意首先缘于编者成功地拨开了历史的烟云,详细、系统地为读者展示了客家人迁入鹤山及在鹤山繁衍的全过程。据有关史籍记载,在鹤山还没有建县时,第一批客家人于康熙35年即入迁现鹤城、云乡、合成等地,然沧桑陵谷,世态万变,三百多年岁月的流逝,先人们的足迹已被历史的风雨冲刷得模模糊糊。在这样一种情形下,《鹤山客家史》写作组的成员们,以抢救遗产的责任感,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发掘梳理,终使鹤山客家人祖先的经历和事迹凝成史册,这无疑是鹤山客家人的福祉,同时也无疑是鹤山文化建设的一大成就。 调查清楚鹤山客家人的人数、居住地、姓氏渊源等,就是这本书乃至我市文化建设的突出成就之一。鹤山客家人口到底有多少,其分布情况如何,一直以来没有作过全面的调查,因此,写作组成员为查清人数深入到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他们在半年内下乡38次,终于统计出鹤山客家人有71283人,准确标明了这7万多人所分布的7个镇、32个村委会和242条自然村,这项工作量大面广,实属不易,所取得的成功一方面体现了写作组成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另一方面折射出了全市客家人的团结齐心与奋发图强。团结就是力量在此又一次得以充分印证。写作组成员还查出鹤山客家人有93姓,在书中对34姓的历史渊源作了系统介绍,以满足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需要。 勇于打破禁区,客观叙述土客械斗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是这本书给后人了解该段历史的最大贡献,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由于可以想象的复杂与敏感的原因,发生于公元1854—1867年间延续14年之久的土客械斗,在鹤山本邑历朝历代的史籍上缺乏详细记载,人们大都讳言此事,视其为禁区。就我所看过的史料而言,过去土客双方因站在各自的立场,或偏激、或偏袒,大都不能客现地对待这一事件。难得的是,《鹤山客家史》在这场牵涉广东17个县,且过程复杂,头绪纷繁的战争中,以鹤山本地为中心,比较中肯地描述了这段不堪的历史。书内将土客械斗专列一章,由远及近地阐述了鹤山土客矛盾的成因和土客械斗的导火线,将长达14年的械斗划分为三个阶段,并评述了械斗对鹤山社会的影响。我认为,要写好这一章不容易,既需要打破禁区的勇气,也需要平和的心态与高瞻远瞩的眼光。从书中文字看,编著者对上述两点都做到了。我还认为,设立这一章很有必要,正如书中所述,我们客观地评述这场土客械斗,对于帮助今人和后一代人认识鹤山历史及鹤山客家史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澄清历史遗留的误解,建设和谐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真实是历史书籍的生命。通读《鹤山客家史》,它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真实,这种真实主要表现在编者能以编史的责任心,站在中肯的位置,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组织文字。正是由于做到这一点,本书十分注意全面地、客观地使用各种资料、史料,努力做到认真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评价每一事实和问题,使人感受到一种非常可贵的朴实的文风。如对近些年被某些地方或某些文章描述得十全十美的客家精神的分析,编者避免了理想化、扩大化的毛病,用科学的眼光认定有些只是历史上曾经存在,或一些人一些地方具有,并不是现实存在和普遍具有。又如对客家人自信、自立、自强、自我奋斗精神的“四自”民性,编者在对其给予肯定的基础上,又实事求是地分析其负面影响,强调对客家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去芜存菁。类似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鹤山客家史》还专章记载了客家人在鹤山早期开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作出的贡献;介绍了200多位较为突出的人物的简历或事迹;介绍了民居、服饰、饮食、节庆、礼俗和方言、民歌的来龙去脉,还收集了一些民间传说,使整部《鹤山客家史》有较浓厚的鹤山客家味,读了能较全面地看到鹤山客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较清晰地看到鹤山客家人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面貌。 纵览全书,随处可以感受到科学、朴实的文风,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不少。如该书的谋篇布局,从第一章到第十章,包括章内各节,顺序编排合理,尤其在第一章之前所编写的导言,对客家人的概念、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精神与客家民性、客家的杰出人物、客家问题研究等逐一阐述,如同教科书使人由浅入深地认识客家人,由此可见编者的别出心裁与良苦用心。人物志的入选标准也定得科学合理,而且较好地把握了只述不评的编史原则。全书虽由七、八位同志分工组写,但经主编细致缜密的统稿,使整本书的行文达到语气平和且一气贯通的效果。该书的包装也有特色,封面采用了近似黄土的褐黄色,令人一眼看上去,便油然产生出一种深厚的历史沧桑感。 《鹤山客家史》,确实不失为我市近几年来面世的一部有深度和广度的好书。虽然,它不是没有缺点,例如对于上世纪50、60、70年代鹤山客家地区的情况就写得过于简略,一笔带过,有些在外地工作的人物没有收进人物志等,但是瑕不掩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