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古劳镇大埠村有一位七旬老人,老人名叫冯辉庆,今年73岁的他已坚持手工制作“龙头”近40年,累计为各大龙舟比赛制作、维修“龙头”20多个。小编来到冯辉庆家中时,他正用刻刀雕刻“龙头”的面部,他的老伴则在一旁打扫落了一地的木屑。
冯辉庆说:“我就住在古劳水乡,门前的巷子对着一片水域,每次去沙坪街道买菜,都需要划船。也许,这是我与龙舟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吧!”
据老人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他跟着村里的木匠们,在生产队里为公家制作门窗、办公桌椅及修水库的农具。
老人回忆称,“在那段时期,我从一些木工、瓦匠那里‘偷师’,学到的技艺终身受用。”他回忆道。
几年后,老人建造了自己的第一栋房子,后来又建造了几栋,这些房子到现在还十分坚固,而且冬暖夏凉。
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开始好转,扒龙舟比赛开始在古劳镇兴起,当地的许多条村都开始制作龙舟。既懂木工又懂瓦工的冯辉庆开始多次参与“龙头”的制作。
上世纪80年代,凭借自身的雕刻技艺,老人开始琢磨自己单独制作“龙头”,用旧时的“龙头”学习、研究其中的窍门。
他介绍,雕刻“龙头”一般选用樟木,“因为这种木料防虫、防潮,也很坚韧。虽然现在不少人都选择用塑胶、不锈钢等材料制作‘龙头’,但绝对没有实木的经久耐用”。
现在,古劳镇各村只要造新龙舟,总会找老人制作“龙头”。
老人介绍,虽然每条龙舟的“龙身”一样,但“龙头”各不相同,如大埠村的龙头,鼻子稍高,牙齿也很有特点,这些都让该村的“龙头”更加威武,却也不失玲珑。
古劳镇最古老的“龙头”就在大埠村,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为了保护这个最古老的“龙头”,冯庆辉已经按照1:1的比例,复制了新的“龙头”。
据介绍,今年参加端午节龙舟赛的队伍有19支,其中9支找到老人制作或翻新龙头。前两天,有龙舟队取走了两个制作好的“龙头”,现在还有两个“龙头”在赶工。
老人说,“我始终相信‘百艺傍身,胜过穿金戴银’。虽然我制作‘龙头’只收成本费,赚不了多少钱,但每到龙舟竞渡时,看到我参与制作的龙舟在赛场上一展风采,我就感到满足。我很乐意将这份‘龙’的精神传承下去。”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