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鹤山客家人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从粤东、粤北迁入。据说早在清康熙年间,客家村落小官田(现地名,原地名不详)就开村立户。为纪念建村,护佑一方平安,当地百姓合建开村祖庙,恭请“关帝”入驻。并于每年正月十六举行花炮会供拜,流传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可谓开村古文物。相传,当初鹤山首位县官黄大鹏每年都率本府官员前来小官田关帝祖庙供拜。
鹤城镇小官田及邻近坑尾、泮坑等村委会都是纯客家聚族村落,信奉关帝,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小官田村的关帝诞,都要举行“烧花炮”“还花炮”等传统民俗活动。农历正月十六当天,由小官田及邻近坑尾、泮坑等村委会16个客家村组织了还花炮队伍,从上午10时至下午5时,各村民众扛着旗幡,抬着供桌、供品、神龛,捧着花炮头、关帝画像花牌,挑着盒箩,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地从村中出发,步行到小官田关帝祖庙,客家人按各村的传统进行祈福拜祭,随后还花炮,进行新一年的炮位抽签,并在祖庙门前小广场进行舞龙舞狮和歌舞表演,花炮会活动进入高潮,小官田祖庙小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二、内容
1、拜祭天地。农历正月十六当天上午8点,各村乡民都会集中到村中祖祠前,摆放烧猪、酒、香烛等祭品,乡民点燃香烛向天地拜祭,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祈求神灵保佑幸福安康。
2、接炮。乡民拜祭天地后,由村长带领,乡民挑着盒箩,舞动醒狮,敲锣打鼓步行到供奉花炮头的村民家中,由村长接收花炮头。
花炮头接回祖祠让乡民拜祭祈福,然后把花炮头及关帝画像花牌摆放在神龛里,准备送到关帝祖庙还炮。
3、还炮。上午10时,还炮仪式开始,各村还炮队伍由一面大铜锣走前头开路,扛着各式旗幡随后,旗幡之后是由未结婚男丁抬着摆着供品的供桌,然后是男丁扛着一只大红烧猪和一只大生猪,这是客家习俗,有生有熟,意为富有,紧接着是抬着供奉花炮头、关帝画像花牌的神龛。妇女挑着当地村民称之为“箩箧”的盒箩。箩箧内装有橘子、甘蔗、鸡、肉、年糕、慈姑及油灯等,箩箧外面摆上一颗生蒜,意为“好合算”、“易打算”。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地从村中出发,步行到小官田关帝祖庙。还花炮”队伍浩浩荡荡,旗幡招展,龙狮舞动,锣鼓喧天,经过各村各家门口时,家家都燃放爆竹迎接,场面非常热闹。
“还花炮”队伍到达小官田,乡民抬着供桌、祭品、神龛,挑着盒箩进入祖庙内,摆放好大红烧猪和大生猪、橘子、甘蔗、鸡、肉、年糕、慈姑及油灯等祭品,按各村的传统进行祈福拜祭,点燃香烛拱手拜祭,敲响圣钟,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家庭幸福,福寿绵长。
在祖庙拜祭后,就将花炮头及关帝画像花牌送回小官田祖庙,等候重新抽签确定新一年的炮位。这时,龙腾狮舞,人们从四面八方拥进祖庙前的小广场,人头攒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还炮仪式进入高潮。
“还花炮”仪式结束后,各村还摆上酒席,全村男女老少齐聚祠堂,喝酒聚餐,宴请来自各方的亲朋好友,气氛极其热烈、祥和。
4、抢炮。当天下午2点,由各村派出代表集中到小官田关帝祖庙,由长者在16张红色小纸片上写上炮位的号码,然后由各村代表进行抽签确定新一年的花炮排位。花炮会共设十六个花炮,按头炮、二炮、三炮……等固定顺序依次放炮、抢炮。抢到头炮的人即“炮主”,是最幸运之人,全村人都要锣鼓欢送。炮主会得到一个花炮头和一幅关帝画像花牌,上面注明第几炮,由各村接回村中供奉。
由于安全考虑,避免抢花炮时发生争吵,现在小官田烧花炮活动已逐渐演变成通过竞投与抽签形式抢炮,虽然没有以往的激烈,但多了文明与和谐,仍然很有吸引力。
正月十六“鹤城小官田花炮会”已经成为鹤山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民间民俗活动。对进一步保护客家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