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引入市场机制,已完成20多公顷(300多亩)撂荒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工作,我们正在探索打造‘党支部+公司(科研)+村经联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将撂荒地复耕复种和乡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撂荒地的可持续耕种。”鹤山市桃源镇中胜村,驻村第一书记梁小霞说,今天(5月27日),中胜村将用农机设备正式对该村撂荒地进行翻耕,未来将打造一个“甘薯—水稻—花草—养殖”生态循环种殖示范区。
记者了解到,自2021年以来,鹤山下大力气加强耕地保护,努力破解撂荒地“激活密码”,目前已经100%完成了上级下发的1公顷(15亩)以上撂荒地复耕整治的工作任务,鹤山撂荒地整治工作走在江门前列。
然而,耕地撂荒问题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热点和难点,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鹤山市在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中有哪些亮点?探索出哪些经验?记者通过走访进行深入了解。
摸清耕地“家底”
推动“非粮化”整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地区实现美丽蝶变的同时,田地丢荒问题仍是一些村庄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去年,梁小霞进驻桃源镇中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便开始为撂荒地整治而奔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胜村越来越多村民离开了土地,经年累月,下地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加上种田收益偏低,有的田地较难耕作,导致中胜村有20多公顷(300余亩)田地成为撂荒地。
“土地撂荒不仅是中胜村的难题,鹤山许多乡镇都面临着土地撂荒的问题。”鹤山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宋艳霞说。
鹤山面积1083.12平方公里,下辖沙坪街道和雅瑶镇、龙口镇、古劳镇、桃源镇、共和镇、址山镇、鹤城镇、宅梧镇、双合镇10个镇(街),共有112个村委会,139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为51.65万人。根据鹤山市农业农村局最新统计数据,目前鹤山全市耕地总资源约2.14万公顷(32.12万亩)。
根据《广东省农田整治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5年)》精神,要加快整治耕地撂荒,扩大种粮面积。2021年,江门市出台了《江门市撂荒地复耕复种整治方案》,根据该《方案》,鹤山市农业农村局迅速开展摸底工作,着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省下发给鹤山的疑似撂荒耕地图斑数为463个,总面积669.636公顷(10044.54亩)。拿到了上级的数据后,我们迅速组织各镇(街)、村干部迅速开始实地走访核实,对撂荒地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根据是否具备复耕复种条件的难易程度进行了系统梳理,以便科学有序推进该项工作,并制定了鹤山市撂荒地复耕复种整治方案。”宋艳霞说。
据宅梧镇副镇长罗志坚介绍,去年以来,宅梧镇全面开展撂荒地底数实地核查工作,以村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带领驻村组和党员干部结合各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情况分片包段,对承包耕地撂荒情况及耕地“非粮化”情况进行全面摸排,以村为单位建立工作台账,全面摸清地块的承包关系、位置、面积、土地现状等情况,标识撂荒耕地及“非粮化”耕地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鹤山组织各镇(街)加快推进1公顷以上撂荒地复耕复种管护工作。截至目前,鹤山市已完成复耕面积559.45公顷,剔除不具备复耕条件(含已征地图斑)和非撂荒地面积,上级下发的1公顷以上撂荒地复耕复种的工作任务完成率为100%。
在落实和强化资金保障方面,鹤山共下达撂荒地复耕复种补助资金200多万元,用于撂荒耕地排灌渠维修、疏通机耕路等实际问题。各镇(街)积极落实配套资金,用于改善和提升撂荒地的基础生产条件,目前,鹤山全市10个镇(街)共计投入镇级复耕复种资金超过1000万元。
农业比较效益偏低
是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
在宋艳霞看来,撂荒地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土地撂荒问题,需要深入探究土地撂荒的原因。为了更好地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鹤山市农业农村局对撂荒地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调研。
“农业比较效益偏低是导致耕地撂荒的根本原因。”宋艳霞说。一直以来,农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收益,然而由于农作物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多方面影响,收入并不稳定,单纯靠耕种养家糊口很难维持,有的家庭农业生产一年的收入不及外出务工一个月的收入。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的价格不断攀升,尤其近年肥料价格上涨势头明显,耕种的成本提高,但与此同时,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却未能同步提升,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不升反降。
“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传统的经营方式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有限是鹤山农业生产面临的现状。据址山镇种粮大户2022年春耕测算,扣除种粮成本,按往年干谷收购价百斤160元计算,每亩净利润仅不到100元;普通农户种粮的效益更低,除去人力成本,利润微乎其微。”宋艳霞说。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导致耕地撂荒的直接原因。一方面城市虹吸效应显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鹤山市农村人口出现减少趋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鹤山市常住人口中,乡村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16106人,城镇人口增加51852人。
目前,鹤山农村大部分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是年轻劳动力很少接触耕地、缺乏耕作技能,绝大部分从事非农产业,耕种意愿低。因此,鹤山务农劳动力呈现出低文化、老龄化、女性化等特点。加之在农忙时节,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导致雇佣工人工资逐年提高,耕种成本进一步增加,有的农民会产生与其雇人耕种收入微薄,还不如减少耕作面积甚至放弃耕种的念头。因此,农村劳动力的不足直接导致耕地点状碎片化撂荒。与务农相比,农村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到城市务工,这也直接造成“有地无人耕”或“有人无力耕”的现象。
此外,土地耕作条件差是导致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鹤山市地貌特征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属丘陵山区,平地少,大部分连片撂荒地都是交通不便的山坑田和山岗田,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在耕作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生产成本高的叠加影响下,农民复耕撂荒地意愿不高。
而农村土地流转难是导致耕地撂荒的深层原因。撂荒的耕地可通过土地集约化利用,实行土地流转的方式复耕复种,但在实际操作中,土地流转也存在重重困难,交通方便、耕地质量较好、便于灌溉的土地,流转费用逐年提高,而交通不便、耕地质量差、灌溉条件差的耕地却无人问津,导致长期闲置或撂荒。土地流转难已然成为制约撂荒地复耕复种的瓶颈问题。
引入社会资本
“激活”撂荒地
耕地撂荒不仅浪费土地资源和加剧人地矛盾,而且使农田基础设施的价值得不到体现,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
针对撂荒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目前,鹤山各镇(街)正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推动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公司+政府+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具体由公司提供种植技术及后期维护指导,镇级党委负责集约平整撂荒地,发动农户参与种植和管理,引导村集体与公司签订保底价包销合同,确保村民的经济收入稳定。
从桃源镇中胜村的做法来看,该村探索打造了“党支部+公司(科研)+村经联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即公司租赁土地使用权,由村党支部牵头组织该村经联社引进优质项目联合公司共同开发,村集体和村民每年除了有固定的管理费和租金收入外,另外,与公司共创特优品牌、开展多平台销售、发展农旅项目等获得的收益,由村集体和村民小组占比分成进行入股经营。
“今年4月,我们还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引进现代农业企业,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州站、广州众泰信投公司形成长期农业投资意向及落地项目,第一期整合中胜村委会社咀坪、山鸡坪村小组160户农户20多公顷(300多亩)土地,将打造‘甘薯—水稻—花草—养殖’生态循环种殖示范区。”梁小霞说。
据了解,中胜村的做法目前已在桃源镇得到推广使用。未来,桃源镇将继续整合各村撂荒地,以土地流转或土地入股方式,与公司(科研)合作,从低端传统产业向高端现代产业发展,把产业链拉长,发展农产品深加、手工业和为农业农村服务的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优质稻米、甘薯等特色农产品及农田观光产业兴旺的美丽村镇。
此外,为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稳定粮食生产,“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宅梧镇引进优质企业资源,盘活撂荒耕地,推进土地流转。
例如,宅梧镇漱云村与源林投资(广东)有限公司签订合同,采取“公司租地+农户耕作”规模化种植玉米等作物。漱云村驻村第一书记梁峥嵘介绍说:“为解决村民复耕意愿低、劳动力不足、效益差等问题,我们计划引进第三方农业企业流转撂荒耕地进行复耕复种。”目前,已完成约69公顷(1028亩)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第一期已在塘枧村民小组和严村村民小组复耕近20公顷(300亩)田地,为周边300名农民提供工作岗位。
源林投资(广东)有限公司董事长关杰初表示,未来,企业将助力宅梧镇在全镇范围内推动乡村振兴,下一步,将积极参与宅梧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项目的打造,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村企合作不仅全面提升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回应了广大农民的殷殷期盼,让撂荒地成了‘致富田’。”罗志坚说。
让已“唤醒”的撂荒地
保持持久生命力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粮食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粮食生产根本在于耕地,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
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鹤山不断强化耕地保护措施,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段时期以来,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城镇化进程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不少农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去年以来,鹤山市农业农村局将高质量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多措并举、因地制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把撂荒地变为良田,目前,鹤山市已100%完成了1公顷面积以上的农村撂荒地复耕复种整治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成绩有目共睹,值得肯定。
然而,如何让已“唤醒”的撂荒地保持持久生命力,不再“返荒”,是摆在各级各部门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记者认为,鹤山市各级各部门应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鼓励各镇(街)大胆探索撂荒地复耕复种新模式,从制度、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如,对于长年撂荒地比较集中的村,应鼓励其引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联农“代耕”。
二是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规范流转,鼓励和引导撂荒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由镇政府负责辖区内撂荒地的集约和平整,让“小田并大田”。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撂荒地项目库,结合招商引资工作,有方向性地引导农民向效益高的企业、项目进行土地流转,以此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助力解决辖区内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积极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三是要围绕撂荒地复耕复种整治工作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解决水源、排灌、道路等问题,研究建立防止耕地撂荒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土地的高效利用,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奋力谱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江门日报鹤山新闻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谌磊、杨光明
通讯员:冯颖瑶
编辑:张舜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