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筑桥的三代进阶
竹——木——石
围墩桥之始祖,竹桥
竹是古劳祖先们生活劳动的必需品。用这些竹盖起了竹楼,造成竹舟,架起竹桥。而竹桥的造法,按水面的宽窄而定,在水的两端的地头,先用粗老的石竹打下竹桩,在水的中央亦照此方法,用横竹加固竹桩,形成三子熟体的桥墩。再用长的石竹并排于桥墩之上,用短的横竹并排加固充当桥面,最后架设扶手栏杆。就这样,人们的居住地串连起来了,方便了水乡人的出行。
进化第二代,木板桥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乡人开始意识到⽵桥的寿命不长,今建明修不是长久之计。况且,竹桥安全系数不高,因桥不牢固而落水者屡见不鲜。创新的念头在围墩人中油然而生,人们开始在墩与墩之间建造木桥,当时木桥亦是围墩人的一大创举。水乡人用杉木打桩竖桥墩,再用铁钉固死木板,这样使桥安全、牢固、耐用程度都胜竹桥一筹。人行走在桥面之上,不再是小心翼翼了。但木板桥亦不是长久之计,特别是露出水面的桥面,经几年的风吹雨淋日晒,木板腐烂,桥自然就不安全了。但木板桥却是水乡围墩桥的进化第二代。
第三代,石板桥
嘉庆十八年,随着古劳围的建造完善,水乡第一座梁式石桥建成了,就是跨越当时称为小水围至坡山铁围的卫坡桥。而建于道光五年乙酉年的石桥惠济桥,则以石造拱桥形式、稳固矫健的姿态横跨于玉环沙坪河两岸。此两座桥的建成,启迪了水乡人求变的聪明才智,他们开始了围墩交通的大变革。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乡、保、甲、墩统一规则,建造数十里长的石板桥,这些桥坚固、耐用、防水、承受力强,可延用时间长,堪称为水乡众多桥梁中的佼佼者。自此,水乡围墩的桥沿用几百年,方便了乡人,发展了经济,这就是围墩桥发展的第三代。
筑桥蒙太奇
木墩青砖石板桥的混搭智慧
清嘉庆年间,民间贸易增多,靠船出行的种种不便让古镇居民产生了修桥的想法。建桥师傅勘查地形后告诉大家,小镇四周环水,唯有结实耐用的石桥,方能经受住河水的常年冲刷。
可古劳地少水多,别说石块,就连泥土都稀少得很。如果建石桥,就必须驾船穿越浩荡的西江,到30多公里外的西樵山上采石。
用两只龙艇夹一块石块过江,石块还有掉入江中的风险,巨大的运石消耗让古劳人陷入沉思,如果只是蛮干,不知何时才能建起石桥。古镇人聚到一起,集思广益,希望能找到应对办法。
事不凝滞,理贵变通,有人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桥面用石板铺就,桥墩用制作龙舟的水松或杉木代替。这些木头不碰水就会烂掉,但在水里泡着,便长久不烂。这样,能最大程度解决石料不足的问题。
古劳先人转变思路,找到了最合适的建桥方法。他们就地取材,在水底打上杉木桩,用砖石砌成坚固的桥墩,再把长石板铺在上面,本需要三四年的⼯程,只用半年时间,就建起了一座木墩石板桥。
石板桥竣工当日,正值元宵节,就在人们点燃花灯、祈福纳祥之时,一场流星雨划过天际,从此,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作“点天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