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村位于鹤山市古劳镇东南部,村域面积4.85平方公里,下辖34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281人。近年来,双桥村依托华侨城古劳水乡落地重大机遇,创新村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开辟出一条“党建+文旅融合”的新路子,获得“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江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并成功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双桥村党支部书记温巧仪向村民宣传政策
从700多年前的一片滩涂,到如今鱼塘密布、河涌相接的鱼米之乡,古劳水乡一直都是双桥村最亮眼的招牌!
一、党建引领,实现村与组的协同
过去,我们双桥村长期存在村组资源分散,村民小组“单打独斗”等问题,制约了双桥村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们把“强基”作为增强“两个作用”、推动村组协同发展的根本举措,实现了队伍的集中、资源的集中、效益的集中。
一方面,我们抓党建、优服务。注重事业发展的“后继有人”,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重点从村民小组长、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近3年新发展党员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名。同时,严肃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制度,利用镇村党员干部培训班等契机不断提升村组干部“头雁”领航能力。近来,我们先后解决姓李村口斜坡安全隐患、上约三队和新墩一组历史遗留问题并重新制定村规民约,让村组更加凝聚团结。
另一方面,我们抓流转、聚资源。深入思索村组优势资源整合路径,村干部、党员、直联队伍深入村居,挨家挨户讲政策、讲利好,为土地高效流转打好基础、摸好家底。同时,成立荣耀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各村民小组资产以土地入股方式整合到经济合作社中,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促成643亩鱼耕农旅项目落地,提高了鱼塘、土地经济效益。如今,我们双桥村每亩鱼塘年租金已增至3500元,并按每三年递增5%的趋势实现长效发展。
二、思路创新,实现文与旅的融合
双桥村文化深厚、资源丰富,拥有大面积的桑基鱼塘,但一直存在“只想守着一亩三分‘塘’”的现象。驱动我们转变思路、开辟出“休闲文化+乡村旅游”新路子的关键,就是华侨城古劳水乡文旅项目的落地。
时针回溯几载,在华侨城项目落地前期,我们抢抓这一重大发展机遇,精心组织和动员村干部、党员、乡贤投身到征地工作中,积极向村民宣介文旅优势、解答村民疑问,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华侨城古劳水乡主景区
项目落地后,年接待游客超149万人次的庞大流量为我们的发展注入了驱动力。我们以“百企兴百村”行动为基础,深入挖掘村企联动发展模式,成功与华侨城党支部结对共建,带动9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共同改善周边人居环境,辐射带动水乡全域旅游新格局。近两年,我们成功吸引了“水墨·方舟”民宿、公度书院、火船岛玻璃屋等文旅项目进驻,双桥村也逐渐成为珠三角乡村旅游“热门地”。
三、和美与共,实现绿与美的交响
乡村面貌是我们发展文旅产业的根本性支撑,也是村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性需求,我们以“绿”“美”为笔,写出了一篇宜居宜业的“好文章”。
一撇写好“绿的文章”。在镇党委支持下,我们先后完成辖区33条自然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并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同时,全面推进河涌清淤、尾水治理等行动,在古劳水乡、升平河岸种植芦竹近1万株,“见缝插绿”新植水杉、宫粉紫荆等苗木1500余株,在古劳水乡成功创建江门首个省级湿地公园。
在古劳水乡种植水杉、芦竹等观赏植木
一捺写好“美的文章”。我们结合水乡文化特色,对双桥圩风貌进行再规划、再设计、再提升,对圩镇道路两旁32间商铺、农房的外立面进行优化提升,翻新37间农房建筑外墙,打造“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境。
接下来,双桥村将坚持以创新思路贯穿文旅融合发展的全过程,加大力度整合资源,擦亮水乡招牌,在典型村中树立典型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