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品文言之美。
汲古今之精华,长人生之智慧。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此文选自《左传》,行文起伏跌宕、文辞渊懿雅丽;其中七段外交辞令委婉含蓄、刚柔得体,言简意深,是外交辞令的典范。
大事件的背景是,公元前657年,齐桓公二十八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组成联军挥师南下伐楚。这是华夏大地上北方势力集团与南方势力集团第一次正面交锋。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说起来,这起武装冲突的起因竟是一名美女。年届六十的齐桓公与他第三个夫人蔡姬,在湖中荡舟游玩,不到30岁的蔡姬生性好动,多摇了几下龙舟,齐桓公天旋地转,一怒之下,把蔡姬送回娘家反省几天。本意是想给她一个教训,让她长长记性。谁知蔡姬也是有个性的人,一气之下改嫁给别人。这口气哪咽得下,于是齐桓公纠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兵临蔡国,击溃蔡国军队,俘虏了大舅哥蔡穆侯。
轻而易举地打败了蔡国,联军又乘胜前进,继续南下讨伐楚国。为什么又要讨伐楚国呢?楚国是南方快速崛起的大国,一直向北拓展地盘,在打败随国和周边小国后,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是齐国的同盟国,小兄弟被欺负,作为中原的领袖,齐桓公不能坐视不管,所以这次出兵另一个目的是帮郑国摆平楚国。这次蔡姬改嫁事件正好给了齐桓公出兵楚国的机会。
两军相遇,楚王派使臣质问说道:“你在北面搞你的联盟,我在南面占我的地盘,本来是井水不犯河水,风马牛不相及,你来找我麻烦干嘛?”管仲回答说:“主要是两个原因:你们应该贡献的包茅不按时送来,不供应周王祭祀的用品,没有渗酒的东西,这是我提醒你的。还有,昭王南巡而未能返回,凶手找到没有,这是我要向你质问的。”管仲给楚国扣了两顶大帽子,其一是指责楚国不给周天子进贡,其二是指责楚国在三百年前有弑杀周天子的嫌疑。
楚使不慌不忙地回答:“贡品没能按时进献,这是我们国君的罪过,下次补就是了。至于昭王南巡为何没有返回,那是三百年前的事儿,请您到水边去问河长吧!”
这是楚国使臣和齐桓公代表管仲的对话,也是当时两个军事大国之间的互相试探。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仗打了几个月,不分胜负,最后,从战场回到谈判桌上。楚成王把在郑国的军队调了回来,让著名的谈判专家屈完到前线参加和谈。
齐桓公一看,楚成王从郑国撤军了,那么自己也要懂规矩,他也让自己的军队后撤了十几里,并邀请屈完择日召开和谈会议。
想必齐桓公也是策划高手,谈判首先得震慑对手。开会当天,齐桓公让八国诸侯的军队摆成好阵势,然后请屈完和他同乘一辆车,参加盛大的阅兵式,然后才坐下来举行会谈协商具体事宜。以下是会议记录:
齐桓公对屈完说:“你看,我们的军队多威武,我们出兵的目的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咱们两家之前关系很好,现在我齐国非常强大,你们楚国也加入到我齐国联盟里来,给我当小弟,怎么样?”
屈完不卑不亢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我国并为我们的国家祈福。但是我们用不着,下次别来了!”
齐桓公咬着牙说:“我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打仗,谁能抵挡得住?我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攻城,哪一座城攻不下来?”
屈完回答说:“您若用恩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您若想依仗武力,我们楚国就将以方城山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是无济于事的。”
休会期间,齐桓公经过研判,此次军事行动已经完成了使命,几乎达到了所有政治目的,攻占了陈、蔡地区,报了仇,救了郑,遏制了楚国北上的势头,提升了齐桓公的国际威望。如果再继续打下去,将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谁都占不了谁的便宜。如果进一步伐楚,一旦战事陷入僵局,那么手下这些拼凑的联军必然“人心涣散”,无心恋战。于是,赶快见好就收,和楚国签订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齐桓公、楚成王这两位领导人,有两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一是齐桓公能清醒地评估自己,没被胜利冲昏头脑,没有被虚名困住,目的达到,见好就收。二是楚成王能从国情出发,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比赢得一二次战争的胜利更重要,没必要跟齐国死扛到底,那样扛下去只会两败俱伤。自己能有一个稳定的外部发展氛围才是最关键的,其他的,都不重要!
作者:麦和幸
责任编辑:雷满红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