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人民政府

国徽

鹤山市人民政府

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古文观止》里的“人生智慧”】 二十二 : 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能放弃原则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读《古文观止》,品文言之美

  古今之精华,人生之智慧。


  《楚归晋知罂》讲述的是晋、楚两国交换战俘那些事,楚共王在释放晋国俘虏知罂之前“四问四答”的对话,身为楚囚的知罂在楚共王面前应对自如,不卑不亢,表现出很强的原则性,使得楚共王心生敬畏,终于以礼相待,把知罂释放回国。

  公元前597年,晋、楚两个强国在邲这个地方打了一场大仗,史称“两棠之役”,这是当时中国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楚国利用晋国内部的分歧,将帅不和,适时出击,打败了晋国,俘虏了晋国下大夫荀首的儿子知罂,但也付出了代价:晋国军队俘虏了楚国公子(楚庄王的儿子)谷臣,射死了楚国连尹襄老,并掠走了他的尸体。敢于“问鼎大小轻重”的楚庄王正是由于此役的胜利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公元前590年,楚庄王去世,其子公子审继位为楚共王。公元前588年,晋国想与楚国交换战俘,条件是以楚国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挽回荀首的儿子知罂。楚共王考虑到晋国在鞍之战中打败中原盟主齐国,国力日益强大,昔日的下大夫荀首也升任晋国中军副元帅,晋国是以一死一生两个人向楚国换知罂一个人,连忙一口答应下来。

  此时的知罂,在楚共王眼里,不只是战俘,更是楚国与晋国交好的筹码,大有利用价值。于是,楚共王不仅答应把知罂放回去,还亲自设宴给他送行,想借此与其父荀直副元帅套交情。酒席间,楚共王一连问了知罂四个问题,知罂都机智巧妙地予以回答,言语间表达了他忠心耿耿的忠君爱国之情。姑且实录如下:

  楚共王问:你恨我不?

  知罂答道:两国交兵,我自己没有本事,成了阶下囚。您没有拿我衅鼓,衅鼓就是用鲜血祭战鼓,也就是说您没有杀我,让我回国去请罪,这是有恩于我。要怪就怪我自己没本事,怎么可能恨您呢?

  楚共王又问:照这么说你感激我不?

  知罂答道:此次两国和好,为的是各自的利益,为的是给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所以双方各自克制,互相迁就,是为了这些目的才有了交换战俘。这事我并没有参与其中,我为什么要感激您呢?

  楚共王再问:你回去之后准备如何报答我?

  知罂答道:这件事当中,我不恨您,也不感激您。既然如此,我需要报答什么呢?

  楚共王问了他最后一个问题:请他告诉我,你现在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感受?

  知罂答道:感谢您的宽宏大量,让我回到晋国,但我没有忘记俘虏的身份,如果回去之后我的国君把我杀了,也算我尽了忠了,死而不朽;如果我国国君看在您的面子上不杀我,把我交给我的父亲荀首,我的父亲向我们国君请求在宗庙里,在祖宗面前我把杀了,我也死而不朽。如果我没被杀掉,而是可以承继家业,为国家效力,将来带着军队驻守边境,万一遇到楚国的军队,该打还得打,用尽全力,不会有二心的。这就是我对您的报答!

  这里,知罂非常冷静客观地列举了三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一是被王杀掉,二是被父亲杀掉,三是可能会继续做晋国的臣子报效国家,将来可能会带兵重返战场而跟楚国对峙。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他都会尽职尽责报效国家,忠于职守。

  楚共王听了,深深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正义力量直冲他的脸上吹来,眼前这名战俘尚且如此忠心,身处逆境仍然临危不惧,更何况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晋国人,看来不能与晋国争高下,于是倍加礼遇,隆重地把知罂送回去了。

  客观地说,知罂应对楚共王的一番说话,是在生命与忠诚之间作抉择,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他不因为楚共王身份尊贵,而迎合对方去说违背良心的说话,他对每一个问题都是客观地阐述事实,显然是把生死置之道外。虽然身为阶下囚,但知罂仍然坚守原则,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宁愿死也要做一个有自我、有原则、有操守、有信仰的人!

  忠臣孝子人人敬,佞党奸臣留骂名!知罂向死而生的胆量和忠诚报国的德行,赢得楚共王的尊重,也赢得晋楚两国人民的尊重,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作者:麦和幸

编辑:雷满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