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品文言之美。
汲古今之精华,长人生之智慧。
《齐国佐不辱命》讲述了齐国大夫宾媚人顺利完成了国君齐顷公交给自己的任务,凭着一番出色的外交辞令,成功说服晋国退兵,解决了两国纷争。
宾媚人这篇出色的外交辞令,源于鞍之战。鞍之战的爆发,导火线是晋国正卿卻克与齐顷公及其母亲的矛盾冲突,有点逞私愤而兴师问罪的性质。这个缘由,被《穀梁传·成公元年》完整记载下来:公元前592年,卻克与几国的使臣出使齐国,参见齐顷公。由于卻克是驼背的,齐顷公一时高兴,命他表演行为艺术,还请出他母亲(萧同叔的女儿)在场观赏,引得他母亲哈哈大笑。这出恶劣的外交事件,深深地羞辱了卻克,从此怀恨在心,并且发誓一定要报复这出闹剧的总导演齐顷公和他的母亲。
机会很快便来了。鲁成公二年,齐顷公发兵攻打鲁、卫,两国赶紧向盟主晋景公求助。卻克主动请战,带着800乘军车,与曹国联手前来救援鲁、卫,齐曹鲁卫四国和齐国在鞍(现济南附近)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鞍之战。公元前589年6月17日,由于齐顷公轻敌,人不早餐,马不披甲,被四国联军打败,自己也差点做了俘虏。联军追着溃败的齐军,从丘舆到马陉(马陉在齐国都城临淄西南,与长勺非常靠近),马上就要打到齐国家门口了。齐顷公见势不妙,赶紧派出大夫宾媚人带着纪国的甗和玉磬这两件宝贝前去找到晋国进行和谈。在出使前,齐顷公已亮出底线,如晋国不肯,我们誓死反抗!纪甗、玉磬是纪国的国宝。春秋无义战,鲁庄公四年,齐襄公灭掉邻居纪国,把纪甗、玉磬等国宝据为己有。用他国的祭器作为高级贿赂物,可能是当时的潮流,《古文观止》第六篇《臧哀伯谏纳郜鼎》,也曾留下宋国太宰华督拿郜国的鼎贿赂鲁桓公的记载。
宾媚人带着两件宝贝走进晋国军营,表达了和谈的意愿。不料晋军主帅卻克却断然拒绝。他说,如果想和谈,你们齐国必须要答应我两个要求:第一是必须以萧同叔的女儿(齐国君的母亲)做人质;第二是,要齐国的田垄都改成东西向,方便晋国的兵车出入。
这种要求,实在是无情无理。一般人听后肯定会暴跳如雷,但宾媚人不慌不忙,站了起来,予以逐条批驳:一是批驳卻克“必以萧同叔子为质”,是以不孝令诸侯,违背了周天子以孝来治理天下的命令,《诗经》中讲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二是批驳“齐之封内,尽东其亩”,谁的疆土,谁来规划,而晋国作为盟主国,现在居然去规划其他各诸侯国的田垄,其目的只是为了方便你们的兵车出入,分明是“逞无疆之欲”,干涉别国内政,非“先王之命”;三是重申了愿望,亮明底线,他说:在我出发之前,国君有言在先,让我把纪国的甗和玉磬这两件宝物转送于晋国,作为贵重的国礼以换得两国和平共处,若晋国不答应,则齐国“背城借一”,上下同心,抗争到底!
齐顷公和他母亲在外交场合公然羞辱诸侯国的使臣,固然不妥;而晋国的大臣卻克为此小题大做,逞愤兴师,酿成四国与齐国的军事冲突,爆发了鞍之战,而且拒不接受齐国停战条件,反而要求齐国君母亲作人质,同时要求“齐之封内,尽东其亩”,方便该国兵车进入(入侵)。卻克这种无情无理的要求,相当过分,无异授人以柄。宾媚人一下子便抓住其痛处,条分缕析,逐条批驳,折之以是非,晓之以利害,引导卻克趋利避害,见好就收,使鞍之战不致扩大,大家各取所需,终以和平收场。宾媚人引经据典,反其道而言之,辞气倔强而不软弱,合情合理,可见其演讲水平、谈判艺术之高妙。
本文的启示是:在生活中,我们不管有多么强大,不管多么有优势,一定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仗着自己的强大和优势去欺辱欺凌他人。如果夫妻之间,一方是强大的,是有优势的,但是他(她)仗着这种强大和优势,经常欺辱另一方的时候,那另外一方会种下仇恨的种子,有朝一日对方不仅是翻脸,甚至有可能是翻船,双方一拍两散。
在工作中,我们不管是身为下属,还是暂时处于下锋,面对强权和外侮,一定得有自己的骨气、硬气和底气,绝不可一味退缩和忍让。合理的要求,可以接受,但是过分的、无法接受的标准和要求,一定要懂得拒绝、还击与反抗。因为一味的退让和妥协,换来的不是对方的尊重与认可,很可能是得寸进尺,蹬鼻子上脸。
作者:麦和幸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