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文化底蕴】沙坪街道这个村落竟藏着一位清末民国大儒!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鹤山市沙坪街道的玉桥村,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一代大儒易大厂先生的故乡。国内研究易大厂的权威专家、广州美术学院讲师洪权老师和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的执行主席、岭南书法院院长郑荣明先生曾经专程前来鹤山进行了一次考察。考察组考察了玉桥村,详细听取了村中长辈对易大厂家族史的介绍,实地察看了易大厂先生家族的祖屋屋地和村的历史文化景点;并前往鹤山市博物馆考察了易大厂先生的书画作品真迹数幅和前往鹤山市档案馆了解《鹤山县志》等历史资料,了解有关易大厂先生的生平及艺术的历史记载。

易大厂的生平

  易大厂(读ān,即“庵”)是我国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书法篆刻家、诗人、学者,在书画、篆刻、诗文、音乐、声韵、训诂、佛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才情不羁,潇洒率真,行事潇洒,品性清高,学问广博而精深,在当时的文艺界十分耀眼,是一位响当当的名副其实的大才子和国学大师。

已处理1590750180506图片 1.png

  易大厂出生于1874年4月28日,1941年12月26日殁。广东省鹤山市沙坪街道玉桥村人,原名廷熹,字季复,后来得到了一枚汉印《臣熹之印》,于是改名为熹,其署号繁多,晚年又改名孺,号大庵、大厂、屯公、孺斋、韦斋、大岸、守愚、鹤山老人等。他家里几代为官,其祖父易景兰官至奉政大夫(五品),也是清末的粤商(在广州十三行经商),家境优越。易大厂家庭的文化氛围浓厚,家族的人多数都爱好书画、文学、篆刻等。易大厂天资聪颖,幼年时便刻苦好学,喜诵赵叔灵《南阳集》的五言、七言诗。清末以县案首入学。少年的大厂受教于两文化人,一个是鹤山素有声望、博学的宿儒张延秋,另一个是南海的诗文名家邓次直。年轻的时候,易大厂曾在中国近代著名书院之一的广雅书院学习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等,还跟随晚清学者梁鼎芬、汉宋调和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朱一新、清光绪二年进士廖廷相等人研究学习儒家经学,毕业后,他到上海震旦书院就读。后来,易大厂到日本学习语言和师范教育。后在南京跟随中国近代著名的居士佛学家杨仁山进修佛学。1911年,积极投奔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追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易大厂的好友胡汉民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国民党中担任要职,他把易大厂招到了南京,以国民政府参事的身份,在印铸局工作。1916年,胡汉民就任国民党政治部长的时候,易大厂就担任胡汉民的秘书期间,撰写了民国“三民主义”的歌词,也就是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训词,后来成为《国民党党歌》歌词。1921年之后,易大厂主要是研究学术和从事教育工作,在学坛享有盛誉,先后任《冰社》社长、北京高等师范、国立音乐学院、暨南大学教授等职。


篆刻风格独树一帜

  清末民初,中国篆刻艺术创作已北京齐白石、上海吴昌硕、广州黄牧甫、易大厂形成的四大流派为主,其中黄牧甫声明显赫,弟子众多,有李尹桑、邓尔雅、冯康侯、乔曾劬等,印风皆干净犀利,而易大厂的篆刻独树一帜、古拙厚重、活泼多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厂学习篆刻初从黄士陵,后专攻古玺,所作沉雄奇肆。边款取法六朝小造像凿款,别有情趣。易大厂的一生大半年时间都是恪守着“黟山派”工细、挺拔、严整的印风,因此名重一时。1918年,在黄牧甫去世十年之际,易大厂与李尹桑和邓尔雅在广州创立了“濠上印社”任社长,推动了“黟山派”在岭南的发展。除了“濠上印社”,易大厂还参加了“三余印社”,并且出任社长,在民国十年,他又与罗振玉、于佛言、寿石工、马衡及徐森玉、陈半丁等金石学者、印人在北京成立“冰社”,并且被推举为社长。“冰社”每周都有聚会,他们专注于考究印学文字,鉴别年代,交流技艺等,在当时印坛的影响很大。

已处理1590750180506图片 4.png

  易大厂早岁之作无不严谨精细,出规入矩,功夫尚在李尹桑、邓尔雅之上,晚年则一改和平印风,“以汉将军印之刀法,造封泥瓦当之意象”(朱京生语),取法古玺之残烂者,不衫不履,其白文尤具奇趣,最善留红,朱白对比强烈,震世骇俗。易大厂将汉凿印和封泥的意趣相融合,加上对古玺、汉印章法的心得,组件摆脱了黟山派的工细面目,走上了独抒性灵的写意之路。易大厂晚年印风豪纵,论者谓足与齐白石与吴昌硕并肩。

  易大厂的篆刻作品多数收集在《古溪书屋印集》《诵清芬室藏印》《玦亭印谱》《大庵印谱》《魏斋玺印存稿》《鄦斋印稿》《孺斋自刻印存》《大庵画集》等书里,这些都成为了传世的经典。

厚重与纵逸兼容的书法艺术

  易大厂的早期书法效仿赵之谦,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又有北朝碑体的气势,叶燿才《易大厂的两种词帖及其轶事》中评价道,易大厂的字“欹侧横势,结体严谨,运风精劲灵活,是真得北碑精髓而不拘于形相者。”然而,易大厂的书法与赵之谦又有不一样的地方,不同于赵之谦的结体用字总是有固定的形式,易大厂的书法总是充满变化的,跟随着书法是的心情,有各种形态,显得更有生机。

  易大厂的草书也让人称绝,叶燿才评价道“草书笔意酣畅淋漓,已入忘我之境,碑体影迹几乎荡然无存,可见深与书者,又何曾限于北碑南帖方笔圆笔。性情所致,技巧章法自然处于神异,无法而法生,非力求所至。”从后人的评价里可看出,易大厂的书法融汇了各种书法的神髓,却若离了传统的束缚,自成一格,却处处有令人称赞的地方。

已处理1590750180507图片 6.png

  易大厂的书法风格在晚年有了极大的转变,篆隶行书,已经不刻意效仿哪一家名家,反而笔画间更显得洒脱,与他潇洒的性情相呼应,笔气随心,法度从容,既有金石的厚重感,又有悠闲安逸的书卷气。书法是从心的艺术,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学识才华以及审美的志趣,易大厂为人高雅脱俗,才识过人,因此,在近代效仿赵之谦的人虽多,却也并未有谁能够超越易大厂。在大厂的书法所擅诸体中,尤以赵之谦风格的手扎小行书为最精妙,可以说其水平在当今也无人能及!

已处理1590750180507图片 7.png


作词赋诗呼之即出

  易大厂一生作诗赋词著作丰厚,而诗词文学也是易大厂最引以为豪的。他自认为,自己在诗词方面的造诣最高,其次是篆刻,最后是音韵。最厉害的是,易大厂作诗赋词的时候,从来用不着起草稿,而且一气呵成,就能够写出鸿篇巨著。易大厂著有许多词集,包括《双清池馆词集》《杨花新声》《孺斋丁戊稿》《大厂词稿》《和玉田词》《韦斋曲谱》等著作。

  易大厂词的创作处处显现着他的才气,他尤其喜欢宋词,并把这些词赋铭记于心,学以致用。他的词风自成一格,幽涩却富于变化,质朴中又显单纯真挚,声韵奥妙,尤其讲究格律、对声调的选用、清浊虚实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词人朱强邨曾经对易大厂的词赋予很高的评价 ,他指出“幽涩蜕自觉翁,浑妙处又具体清真,为倚声家别具奥境;至守律之严苦,制腔之沉眇,敻抱孤诣,羊叔子去人远矣!”这里所赞颂的正是易大厂的词风。集词,也是易大厂的兴趣之一。这一兴趣充分展现了他惊世的才华,后来更因他所留传的词集,让后世人领略到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所谓集词,就是把古人的诗词进行重新编排,形成新的词篇。例如在易大厂所编的词《念奴娇》中,集宋朝词人共二十人,每人一句,绝无重复,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他所引用的词句还按照原词原句的位置。词篇顺畅,衔接得天衣无缝,如同出自一人手笔,如果不是易大厂才气过人,并且对前人词句熟烂于心,确实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

已处理1590750180507图片 9.png已处理1590750180507图片 10.png


善于创新的音乐创作

  易大厂爱度曲闻歌。度曲律谨綦严,声音清浊,平仄虚实,丝毫不苟乱。1927年,易大厂是国立音乐院第一批聘任的两名教授之一,另一名是萧友梅。国立音乐院设在上海陶尔斐斯路,是国立最高之音乐教育机构,1929年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易大厂曾与音乐学院院长萧友梅合编词曲多种,文雅铿锵。易大厂与萧友梅曾同在日本习师范,后萧友梅又在孙中山手下任秘书。萧友梅在北平、上海创办音乐教育事业,易大厂均襄助出力。1922年那时期国内继续是军阀混战,动荡不堪。他俩合作了不少今乐新歌,传唱一时。其中一首《问》为当时中国的流行歌曲,38岁的萧友梅作曲,48岁易大厂作词,似乎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内心的痛苦和彷徨。其旋律流畅,一直是全国以致世界声乐界传唱的经典名曲。他和萧友梅合作新传歌词在当时的北京取得印刷发行的曲谱当中有《韦斋曲谱》《扬花》《今乐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

已处理1590750180507图片 12.png


余    绪

  易大厂先生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一个货真价实的通才,的确是一代大儒,其艺术及文化成就不仅前面所述,大厂先生在绘画、训诂、佛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在当时已受到世人的推崇。如朱祖德、章太炎、钱仲联、龙榆生、沙孟海等学者都对易大厂有极高评价。著名书法史学者孙询评述“岭南擅书画篆刻者代不乏人,若论以一身兼精文、诗词、书画、篆刻、音乐、音韵、训诂、佛学者,民国学者中首推易大厂”。

已处理1590750180507图片 14.png


  文章来源:鹤山文联李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