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市人民政府

国徽

鹤山市人民政府

走进鹤山 政务动态 政务公开 政民互动 领导之窗 工作机构 政务服务 视频鹤山
【大凹驻村第一书记】俯下身子沉下心,奔波忙碌为乡亲
【字体: 】【 打印】 【 关闭
分享到:

  大凹村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色,一种是绿色”,驻村的第一日,村民自豪地对苏婧说。红色说的是大凹一脉相承的爱党爱国爱家情怀,绿色指的是一畦畦泛着碧浪的千亩无公害瓜菜地。

大凹村位于鹤山市共和镇东南部,因群山环绕而村居其凹位得名,当苏婧扑下身子走遍大凹24平方公里的土地,发现“红色”和“绿色”大有文章可做。苏婧多方发力,擦亮“红色”底色,壮大“绿色”产业,同时播撒“金色”希望的种子,绘就大凹缤纷画卷。




传承活化革命历史,擦亮“红色”底色

大凹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关帝忠勇文化从建村伊始就浸润着每个大凹人;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杨氏祖祠,抗日战争时期曾发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智歼日伪密侦队的“大凹战斗”,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日伪军12人,但杨氏祖祠年久失修,“大凹战斗”还停留在很多村民的口口相传中,缺乏深入挖掘活化保护。


为传承大凹忠勇文化,赓续红色基因,苏婧带领村“两委”干部在共和镇的支持下筹得资金60多万元,用于修缮杨氏祖祠。苏婧还向鹤山权威历史专家及本村村民搜集战斗碎片,力求全景还原“大凹战斗”历史细节。

苏婧还争取市、镇两级资金100万元,将临近村办公大楼隶属村集体所有的老房子修旧如旧,打造为党建学习基地,集中展示大凹红色历史以及党建引领下大凹乡村振兴史。通过一系列红色历史活化,串珠成链,串点成线,打造大凹红色文旅新路线,激活大凹文旅新气象。



探索助农新模式壮大“绿色”产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大凹村以瓜菜闻名,2002年就被评为省无公害蔬菜基地。但瓜菜销售渠道单一,大多在田间地头就出售给收购商,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一度滞销,菜农收入锐减。为此,苏婧将目光聚焦在大凹1300亩的瓜菜田上,积极探索新模式新道路,搭建网络销售+直播平台,以“小屏幕”打开“大市场”。

苏婧带领村“两委”干部建立“政府+企业+电商+农户”的产业助农模式,吸引种植养殖能手、新农人等回乡创业,如村民杨仲源成立鹤山市纯良农产品有限公司,同时搭建网上商城,实现冷链配送,将农产品销往珠三角各市。成立股份经济联合社,注册“大凹瓜菜”品牌,实现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此外,苏婧推动开拓农产品深加工链条,将玉米、粉葛、番薯等进行深加工,制作玉米面、葛粉、薯干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现在通过网络等渠道销售额近10万元,带动大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户年均收入预计能增加1.2万元”。杨仲源表示“我们预计冬收的番薯、粉葛、生姜的销量一个月要达到千斤,寄往广佛、湖南等地,增收了村民一起过好年”,在这一模式的助力下,村民收入增加,对未来充满期待。



此外,为助推网络销售,苏婧在江门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在五邑红商城平台为大凹瓜菜直播带货,当日售出大凹番薯等农产品一千余斤。苏婧还开设抖音账号,展示大凹得天独厚的田园风光,为大凹瓜菜“代言”,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助力农民增收,借网络推动大凹绿色产业发展。



激发动力谋发展播撒“金色”种子

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如何调动村民积极性,让村民从“观众”变“主角”,苏婧在大凹村探索开展“积分制”“乡风文明齐参与”等活动,将建设美丽乡村的“金色”种子播撒在村民心里。

大凹村是共和镇“积分制”试点村之一,苏婧把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参与村庄建设、开展移风易俗等情况量化制定“文明先锋指数”,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源动力,让文明新风吹拂村头巷尾。

同时,苏婧还在村内探索开展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数字乡村”平台将环境管护、惠农政策、村务公开、村况反映等情况进行线上管理,加强了村“两委”和村民之间的沟通联系,提升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凹村成为鹤山市首个“数字乡村”试点,村民享受“一键服务”,村“两委”干部实行8小时线下上班+8小时线上值班,有力推进了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外,苏婧积极争取派驻单位江门市政协的支持,链接各方资源下沉大凹。成功推动田金河大凹来苏段碧道年内通车,大大方便河道两侧农作物运输。市政协相关部门到大凹慰问困境儿童和退役军人30多户,累计慰问金额达3万多元。政协机关干部慈善捐款设立“爱心助膳”基金,用于村中义务教育儿童膳食;发动香港界别政协委员、世运电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佘英杰先生捐赠5万元用于建设村道照明工程等。


红色”底色、“绿色”产业、“金色”种子,是苏婧绘就精彩大凹的画笔,“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苏婧勉励自己。下一步,苏婧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成果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坚持党建引领,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作出更大贡献。